筑基第5课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652天。2021.12.05

        社会知觉

    1.定义:社会知觉是高级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直觉,又对人际关系的直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2.影响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世界多元,各有道理。经验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式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记住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影响对他人的知觉(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

    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

    (焦点解决深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相信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其来有自、有其道理的。)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忽略不感兴趣的,集中与感兴趣的。

    3).认知者的情绪: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时,看事情多是积极、正向、健康的;若是处于负性情绪中,看事情往往是消极的、灰暗的、不健康的。(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所以先关注情绪,接纳情绪、理解情绪,再说事,才有可能达成合作与共识。)

    2.知觉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的印象。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面的信息组织、管理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如你对一个人的要求十次满足,一次不满足,他就对你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看法,就是近因效应。即升米恩,斗米仇。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无意识下发生作用的。即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环被夸大,其他的优点或缺点被掩盖而视而不见。(光环效应搁在现在大时代背景下看,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达到极致,使得自己在专业、行业领域无可替代或少有替代)

    刻板印象:根据已有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如,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如东北人具有…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同时,也会无形中使人对某类人或事产生偏见或歧视。

    3.归因

    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作为需要,即当人去判断这件事的归属和责任,是想摆脱对这件事的责任和归属,如何有利于自己,所以,会有方向性的去归因选择,归因和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品行、动机和态度以及当下的心境都有关联。

  1)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都是我的错;是我努力不够等。即遇事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遇到愉快或成功的事,进行内归因能增强自信,有利于心理健康。

    2)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内归因一般攻击自己,久而久之容易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外归因一般往往容易攻击他人、外部环境等,极端的化会违法犯罪。不论是单一的内归因还是外归因,都是缺乏客观判断自己与外界的影响,所以最好的归因方式是两者兼有的综合归因。

    3)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

    4)可控制性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个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原则:

    海德的不变性原则;

    凯利的折扣原则;

    凯利的协变原则:被称为最全面的归因原则。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中信息:

    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果三者一致性都高,就是外归因,如果特异性和共同性低,一致性高,那更可能是内归因。

    4.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如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失败倾向于外归因);观察位置;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情境性)

    5.社会动机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根据研究,某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主要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亲合动机:亲合即亲近合群。亲合起源于依恋。所以婴幼儿时期,个体与其抚养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建立好,其成年后就比较合群。

    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外界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对社会隔离(剥夺)者,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和精神症状。

    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因为焦虑是会传染的。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合群倾向,同一个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人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抱负水平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即能不能展示自己的水平。

    个体的高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

    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利需要是权利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和冲动。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可能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挫折一一侵犯学说:多拉徳等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而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如球迷闹事、“暴民”打砸行为等。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情境包括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父母都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一般发生在周围熟悉的人群中。

    羞耻:是个体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不利于身心健康。

  婚恋与家庭:爱情是依恋的、是利他的、亲密的,以性为基础的;喜欢是利己的。如,一颗开的正艳丽花,如果是喜欢,就想将花摘下来据为己有,如果是爱,就会给它浇水、施肥、保护它。

    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夫妻关系稳定,整个家庭就稳定,孩子就成长的比较好。对于咨询师要非常稳定且为来访者创造一个稳定、温暖的环境氛围。在咨询中,咨询师很大程度上就起一个容器的作用。

    从众:顾名思义和大家一样,。从众的好处是感觉安全,跟风,与他人无异。如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许有的家长也觉得报补习班作用不大,但既然人家都报,自己的孩子也要跟上。(焦点解决不是不看问题、缺点,而是强调以接纳、开放、多元的态度去看,才能理解和了解事情更多的面向,才能保持未知与好奇之心,才能与来访者/孩子保持更多链接,才能倾听到更多的生命故事。)

    社会促进:好多人在一起,效率提升了。所以我们学习就需要团体,以利于我们学习的团体,如在咱们“中原焦点团队”,许多老师变得更为积极的学习,状态更好,大家一起学习,相互促进,早上五点半起床约练、读书等。

  社会惰化:人在一起变懒了,比如吃大锅饭。

    模仿:我们会模仿他人,他人也会模仿我们。如孩子就是天生的影帝,从小就模仿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感觉孩子某些地方不好,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好。还有就是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外界一切都不好,自己的不幸都是他人、环境造成的,若改变现状很困难,甚至不可能时,那么就要往内找原因,看看自己当下能做点什么,从改变自己做起。

    暗示:催眠里用到最多的就是暗示,认为暗示无处不在。如别人的一个眼神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越自信的人越不易被暗示。

其他:

    1.你以为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都下意识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他人!如果一个人以自己以为的(好的、正确的、对的)与对方沟通,那往往就是单方向的沟通,往往是只沟不通。有效的沟通是双方达成一个共同理解基础,即同频共振,互相站在对方的位置了解对方的知觉,最后求同存异,达成合作共赢。)

    2.有种强大叫你说的对。如三季人、夏虫不可语冰。对观点、认知不同的人,不可花费时间、精力与其争辩是非、对错、黑白,因为你永远辩不出有意义的结果。你认为的对,在对方哪里或许是错误的。你认为的错在对方哪里或许是对的。有效的办法是先接纳他的观点、认知,然后让他看到更多不同的观点与认知,扩大进而转移他的观点与认知。世界多元,各有道理。

    3.升米恩,斗米仇。

    4.通过学习,最终都是修炼、成长自己,不论什么情况都能稳定住自己。稳定是助人的核心要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