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量品 第五课

教材:

若言:论典对于诸所知,皆成为量,从彼成办希愿之故,因此复成立「能仁」为量有何意义?

偈颂:【说者能作境,何义觉明显,于彼声是量,义性非有因。】

意思:论典等能诠声有法,应非令明白自己所诠真实义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有因之果正因,能诠声是让对方明了,言说者想欲言说趣入的境,于听者觉知中极为明显之何义的量、正因故。

若言:已决智亦应成为量,因彼有不欺诳故。

偈颂:【缘于已取故,不许彼世俗】

意思:世俗念已决智有法,不许彼为量,是于彼能引生自己的前量,已通达未退失彼义,再次忆念持取之认知故。

课程正文: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友们,大家上午好,那么今天是我们释量论成量品上课的时间,大家可以把这个教材一定要下载,这样子比较好,学习上比较好的(方便)。今天这个阶段,就是说下面《释量论》的偈颂,还有前后,所有来龙去脉或者前后的关联是什么呢?

若言:论典对于诸所知,皆成为量,从彼成办希愿之故,因此复成立「能仁」为量有何意义?

偈颂:【说者能作境,何义觉明显,于彼声是量,义性非有因。】

意思:论典等能诠声有法,应非令明白自己所诠真实义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有因之果正因,能诠声是让对方明了,言说者想欲言说趣入的境,于听者觉知中极为明显之何义的量、正因故。

所以下面偈颂的来源大概就是这样子,这里讲到的就是说「若言:论典对于诸所知」这个论典等,这里一般来讲的话,论典等,论典等是什么?包含了什么呢?所有的能诠声,论典等所有的能诠声,对于诸所知,诸所知是什么?一切法的意思。简单来讲的话,论典对于一切法皆成为量!皆成量的意思是说,论点对于一切所知便成为量。

有些人怀疑吧,我们之前所讲的陈那菩萨著作的集量论,它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承办释迦摩尼佛是一个量士夫!那主要的他成立了释迦摩尼佛量士夫的密意,或者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让希求解脱者能够得到解脱跟究竟涅磐,为了这个目的而去成立了释迦摩尼佛是量士夫,这是没有错。

那么这样的成立过程还是让很多人产生怀疑,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在这个阶段有些人说。所以前面所讲的成立量士夫的时候呢,一般量是什么?量从言诠门分为多少?三种!量,真正的心识量的定义是什么?新起不欺诳的了别是一个心识量的定义!一般量必须要士夫量也好,语言量也好,心识量也好,都具备了对于自己的对境不欺诳!具有这样的一个不欺诳具备的时候,那有些人说那对于自己的境不欺诳者是一个量的话,那就是有问题的,很多人就是产生了如此这样的一个怀疑。比如说今天我们这个阶段讲的有人怀疑说,那论典对于是一切的所知便成为量的话,那我们就是从彼承办希愿之故,他前面讲的,从彼就是从论典,这个彼,是论典嘛,对,从彼能成办,希愿之故,就是能成办希求解脱者对他自己所求事情都是于彼而成立的,于彼而成办,圆满成办,这样子就可以了。

那如果你这样的依靠论典能成办希求解脱者,他如所欲的这种的是圆满可以成办的话,那「因此复成立能仁为量有何意义?」他说除了这个之外,还有重复的去成立能仁就是释迦牟尼佛,复成立,不断的去成立能仁,导师释迦摩尼佛是一个量士夫,这样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呢?其实我们依靠经典而成办一切的希愿,这样子就够了,还是不需要反复的去成立释迦摩尼佛是量士夫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个是一个大众的疑心怀疑嘛!其实我们人世间之中什么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疑心都会产生,这也是好事,比如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出现一个不同的看法者,不同的意见者的话。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有反驳回答,这样的过程,我们会得到很多的知识,这也算是透由观察修行,透由观察学习,其实这个过程当中陆陆续续我们获得很多的智慧。

我们思想也是越来越丰富,其实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人站出来这样怀疑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连怀疑都不会怀疑的时候,对于这个区块也好噢,区域也好,就会还是愚痴愚昧的不了解怎么去解释的,大概就是这样子。

那这样的一个疑心者,他的意思说经典等能诠声对于自己的对境,对于一切法是不欺诳,量这个量的话,语言量当然是语言量,所以语言量就是不欺诳这样的说法的时候接着法称回答的那个偈颂就是下面。

那其实陈那的想法跟法称他们的想法都正确的,原因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任何的希求解脱者,我们自己想要成办自己所求的事情的时候,那当然希求解脱者所求的事情是什么?希望能够得到增上生,不断地、不中断的投生,得到增上生,终于就能够达到了决定胜的境界,这是我们需求解解脱者的一个希愿。

能承办这样的希愿的话,那我们由世间法来能不能成立这种所求的事情?没办法的,世间法本来就没有这种能力,那世间的知识更不用说嘛!没有具备承办希求解脱者自己所求事情的一个能力。那我们不跟随释迦摩尼佛也就无法得到不断地增上生,乃至达到决定胜境界,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成立释迦摩尼佛是量士夫,他的目的实际上来讲是如此的。

那我们不跟随释迦摩尼佛,也不会学习释迦摩尼佛的教法,他所宣说的法没有学习的话,那我们承办自己解脱的方法就没有了,那如果连成办解脱的方法都没有的话,那何况是承办究竟涅槃呢!其实这些都是相关的,所以前面陈那菩萨讲的、法称说的都是一致的,大概它的意义就是这个。那所以这样讲出来的时候,其实很多人产生怀疑。

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的,他觉得说。论典也好,能诠声也好,对于一切法不欺诳,对于一切法不欺诳的话,它是一个不错的,那依靠它就能得到了!需求解脱者,自己就是能承办希愿的一种圆满承办希求解脱心的一个意愿嘛!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重复的去成立的释迦摩尼佛是一个量士夫,这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产生了这样的怀疑的时候,法称回答的就是这个偈颂。

我们开始释量论的偈颂解释,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个阶段,不然的话偈颂真的有点难。

接下来,说者能作境,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说者是我们讲话者说话者!我们说出来的这个话就是能做能诠声嘛!它有它的所诠所以它叫做能诠声!说能诠声者,说者就是这个意思。经典跟论点都是一个能诠声没有错嘛!好,那说者能作境的意思是什么呢?能作境何义?能作境何义就是对方说出来各种话的时候,当下对方想要讲的,内在动机上想讲的一个对境,其他的法,这个叫做能作境。能作境就是你在内心想讲的这个起心动念所讲的这个境,这个法。何义就是有任何的意义,拥有这样的,你想讲的任何的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再来重复讲一次,大家不要忘记了,比如说我跟大家讲,我内心想要讲跟大家(讲),让大家了解瓶子的时候,那我是(想说),这个是瓶子,我跟你们讲的时候,这一番话,它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能作境是什么?能作境就是瓶子!对,我想要把瓶子告诉你们,所以呢,说者能作境是当时讲瓶子的时候,我起心动念想要讲的就是瓶子,所以它是一个能作境!何义就是有的时候想讲花,有些人讲彩虹,这个是举例而已,这样你们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任何的意义。

觉明显,这个觉就是听法者的心,这个觉代表听法者,听闻者的觉心,就是心,听闻者的心。

你所想要讲的动机,起心动念所讲的任何的意义,对于对方的说话的对境的,他的觉心当中,觉心就是他的心!明显就是很清楚让你知道,清楚让你心明了,清楚让你心知道,就是这个意思。觉明显。好,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于彼声是量,那经典,跟所有的能诠声,于彼,就是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来讲的话,能诠声是量不欺诳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是心识量,大家不要搞错了,这个量就是一个不欺诳,不欺诳,但是对于这个起心动念来讲的话,它就是一个量。不欺诳,尤其是这个量,就是代表正因!正确的原因。也可以说“于彼是正因”于彼是正因就是什么呢?由于这样的能诠声来让人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让听者清楚知道自己起心动念的主要因素,正量或者正因就是这个意思。于彼声是量。

那接下来最后的义性非有因,义性非有因的意思什么呢?这个义就是任何的能诠声跟经典,它所诠的意义。性是什么?性就是真如性、空性的意思,自己所诠的意义,空性等。空性等是什么?空性还有增上生、决定胜、得到增上生的因素、得到决定性的因素等等。能诠声对于这些法来讲的话,非有因,非有因就是什么呢?它不是果正因。果正因的意思什么呢?非有因就是非有果正因。果,结果的果,正,正确的正。果正因,因就是因明论式的因。果正因!

非有果正因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是有点困难。先应该这样的解释让你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先举个例子来讲,某某地方有火,因为有烟!这样的一个安立因明论式的话,这个正因它的所立法是火!火的结果是什么?火的结果就是烟,那你看由烟来成立某某地方有火,这样的时候,这个正因具有果,以果来成立为因的时候,这个叫做一个果正因。

比如说举例来讲,某地方作为有法有火,因为有烟之故,类似这样的话,有烟来成立某某地方有火,主要的、真正的就是火是它的所立法,烟就是它的正因嘛!由果证因,这个也是正因论式!果正因的意思下面我们慢慢就知道了,果正因的是什么?其实这种的正因论式的,因相和(直接)所立法是因果的关系。

这两个有因果的关系嘛!这样子比较好的对!所以呢,某某地方有火有烟之故,有烟来成立了某某地方有火的时候,这种的正因论式的因相跟(直接)所立法是因果的关系,所以这种的正因论式所立法具有因,它的因相就有了果,这个叫做一个果正因!果正因就是这个意思。

主要的总的来讲,义性非有因的意思是什么呢?经典跟论典,对于自己的所诠,空性等增上生和决定性等等一切法,非是不欺诳。非是不欺诳就是不是不欺诳。所以主要就是说不是正因、不是一个果正因!就是这个,那任何的正因的话,它因跟(直接)所立法,这两个必须要有两种的关系。两种关系是什么呢?同体的关系跟因果的关系两种,没有因果关系又没有同体关系的话,这个不算是正因,正因的话,一定要有它的(直接)所立法跟因这两个是一定要同体或者是因果的关系任一才可以。这样的话能诠声、经典、论典这些对于自己的所诠之间没有因果的关系,又没有同体的关系。这样的话,他宗所说的经典跟论典对于自己的所诠,一切的所知是一个量、正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义性,义就是任何经典的内容、它的所诠,性就是真如性空性的意思,非有因的意思是,它不是一个正因,它不是一个正量。

其实对你们来讲释量论的偈颂是真的很难的,但是我们这样的一点一点讲,大家不要产生懒惰,一定要鼓起勇气奋发图强才可以的。其实这个也是所知,我们该了解的、能了解的对境。那我们歧视自己,没办法!要放弃的话,永远都不会懂的。

那这个是我依照偈颂来解释的,那下面的我依照贾曹杰这个偈颂的解释,这样的话对你们来讲更清楚的对!我刚才前面解释依照偈颂来解释的,再来你们看贾曹杰大师这几句偈颂的解释,更清楚的,这样子比较好的。

那再来这里,论典等能诠声有法,这个有法就是主题!应非令明白自己所诠真实义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有因之果正因。果正因刚才最后的解释就是这个,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令明白,就是让人知道明白,自己所诠真实义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有因之果正因。前面就是应非,不是这样子的。前这个是一个偈颂,解释的时候有点倒过来的,所以前面解释了最后的偈颂的意思。那前面偈颂的是接下来就是解释,能诠声是让对方明了,让对方听闻者了解,言说者想欲言说趣入境,我们自己想要让人家知道的这种趣入境,主要就是,它是一个起心动念,让人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简单来讲的话就是这样子。于听者觉知中,听闻者自己心中,极为明显之何义的量,让人清楚了解,能诠声的任何的意义,这样的一个量,正因故。何义就是有了什么样的一个起心动念。

若言:已决智亦应成为量,因彼有不欺诳故。

偈颂:【缘于已取故,不许彼世俗】

意思:世俗念已决智有法,不许彼为量,是于彼能引生自己的前量,已通达未退失彼义,再次忆念持取之认知故。

再来还有另外一个他宗说,若言已觉知亦应成为量,有另外一个怀疑说,量是不欺诳的话,那已觉知(这个地方之前也讲过了,有些地方是已觉知,有些地方是再觉知这两个翻译不同,但是意思一样的)。已决智亦应成为量,他宗说照你的意思去讲的话,那已决智也是便成为量啊!原因是什么?它也是不欺诳!因彼有不欺诳故,因为它也是不欺诳。这样的原故,已决智也是量吗?就是这个问题。

接下来这个偈颂法称菩萨怎么回答的?他说:“缘于已取故,不许彼世俗”。他的意思就是不许彼世俗,这个世俗就是,只是我们世俗心念、意念。只是一个名字上而已,但是不需要强调的就是世俗谛跟胜义谛的意思,不需要多讲这样子,这是单单名词而已,这样就可以了。缘于已取故,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的世俗念是怎么产生的?念这样产生的,必须要能引生自己的量为先行!你跟着他才能产生的,前面有任何的量就引伸出来。

念产生的过程我给你们讲一下。念是怎么产生的?我刚才出门看到什么,现在回家还是会不断的产生念嘛!这个叫做回忆。念就是这个,有了念才有回忆,没有念的话不能回忆的,念就是这个。所以缘于已取故,已取故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世俗的念缘什么?缘能引生自己的量已经看到的对境,缘于已取故就是这个。

能引生自己的量已经通达的对境,不断的去执持它,不断的去看它的意思。已取故,已经通达的、已经执持的、已经了解它的,还是不断的去执持、思想、意念、回忆它。这种的念绝对不是量,原因是什么呢?它去了解对境不是自利而去了解对境,了解对境都是能引生自己的量所通达,导致自己才能去理解它。所以不许彼世俗的意思是不承许这个世俗的念为量。不承许它是一个量,这个世俗代表就是世俗念。

那么这样子偈颂的解释,是依照贾曹杰这么解释,那我们更明显了吧!所以这些都是我自己翻译的,肯定会有些地方会出现错误的,或者用词遣词上有不恰当等等,这样的话我给你们授权可以改变,当然是我也不是中文系的,有的时候会错误的。

再来解释,世俗念已决智有法,那我们以世俗念这样的已决知作为有法,世俗念本身是已决智!有法,不许彼为量,不许彼为世俗,就是不许彼为量。不承许它是一个量原因是什么?主要的道理就是这个,是于彼能引生自己的前量。它对于自己能引生自己的前量,已通达,它已经通达的,过程未退失,还是通达的,不断的去理解它,未退失就是这种通达对境的心的力量还没有衰退,还没有退失,能引生自己的前量所通达的对境。彼义,这种它所通达的对境。依这个法再次忆念持取之认知故,再次就是不断的去执持它、不断的去执取去理解它、不断地回忆、不断地去忆念,不断的去想念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这样的话,你执取的对境、回忆的对境,这个法对它来讲,不是一个新起非欺诳的了别。缺了哪一个条件呢?缺了量的新起这个条件!任何的量,它是自力、新开始通达对境,那一念的话、世俗意念的话,都是叫做一个已决智,为什么?它完全没有自力去了解对境的能力,所以都是归类为已决知、再决知。执取之认知故!认知就是心法。心法、明了、认知都是同义的。觉知、知觉,这都是翻译的关系,其实实际上来讲这都是同义的。

差不多了,讲太多听闻者来说比较辛苦的,尤其是文字组来搞文字的人更辛苦的,但是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去思维一下。这么殊胜的论典,这么殊胜的知识,我们必须要坚持,努力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发自内心以利他之心为主,法布施给别人。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希望这些知识、佛法的要义传给其他的众生,希望能够帮助到所有的人。

那拥有这样的一个付出很多,其实都有意义的。这都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时时刻刻都有累积福慧二资粮的机会。那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拥有这样的机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珍惜,一但没有这种机会的话,后悔也来不及了!其实我们人的问题就是这个,甚至是很好的一个机缘遇到,你自己拥有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会珍惜,一但落到他人的手中,一但就是消失了,失去的时候,那想要珍惜也是无法挽回的事情。

这是一般人的过患,其实轮回当中众生的过患就是这个,毛病就是这个。人人都有,知道吧!那你真的生活上遇到了如此的一个殊胜的教法,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了,没什么去珍惜的,一旦没有这种机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渴望非常想要,但是没办法。所以能拥有这样好的机会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好, OK ,那祝大家幸福快乐,这是我由衷的祝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量品 第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