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本书深深吸引——《与身体对话:终结疲惫的自疗启示录》。
本书不仅充满对身体智慧解读的新颖观点,还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如何运用身体智慧的养成来战胜慢性损耗,更在本书最后附录一份培养身体智慧的28日计划,让读者在经受一番思想洗礼后,能真正行动起来,在作者循序渐进地讲解中主动尝试与身体“对话”,找回与生俱来的身体智慧,从而获得健康、和谐的生活。
作为一本健康科普类书籍,《与身体对话》能深入浅出地将健康的理念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解析得入木三分;同时,本书对专业资源的引用和介绍,更体现出医学的严谨态度,让人更加信服。
这样精妙而又娴熟地表达,得益于作者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的“仁术”,更包含她对病患一直秉持慈悲的“仁心”。
本书的作者——瑞秋·卡尔顿·艾布拉姆斯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专业,曾在大型综合诊所工作7年后,因不满现代医疗体制中高负荷、快节奏的就诊现状,在身心俱疲的煎熬下,最终做出艰难的决定:辞职,成为一名私人执业的综合医生。
正是由于接收到躯体疼痛的信号,让瑞秋医生接受身体智慧的引导,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职业。从而让她拥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充实且富有挑战的全新领域——整合医学。
瑞秋医生耐心倾听病患们诉说自己的遭遇——那些让病患们感到无比痛苦和困扰的健康问题,那些让他们深陷沮丧和悲观的身体状况,以及在这些病患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症状等。同时,她不停地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处在相似的症状的煎熬之中,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一并解决呢?
最终,在她深入思考后敏锐地发现,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隐性的线索指向人们对身体深层感知的缺失。
“感觉身体被掏空了”,一语道出多少人的真实感受:身体不过成了一个皮囊,里面盛满了社会、家庭、工作对我们的角色期待,以及与此相应的责任带来的精疲力竭。瑞秋医生将这些现象做了一个明确的诊断:慢性身体耗损!
自此,她全身心致力于推广身体的自疗机制,从了解生活状态与心理困扰着手,辅助温和药物,引导患者通过与身体对话的方式远离病痛与慢性消耗。从身价过亿的企业家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经她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自2009年至2017年,她连续9年被当地媒体评为“杰出医生”!
重新认识身体
“最近总是失眠,感到心慌……”
“觉得心脏会突然跳得很快……”
“胸口闷疼,憋得喘不上气……”
在跟老主任(心脏内科)坐诊期间,总是听到病人有这样的描述。可是,如此明显的症状表现却很难从心电图或心脏彩超上找到相应的病理变化。
主任时常会轻描淡写的说,没有事,吃点药就好了。
在我看来如此简单的处方,任何一个心内科的医生都可以开。可是,偏偏就有不少病人说在其他医院看不好的病,在主任这看好了。甚至,宁可大老远跑来找主任开药,而不在就近的药店或诊所拿。
“治病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治心’”。主任说,“很多所谓‘病人’都是自认为患了疾病,而既然医生开的药没有分别,那疗效的差别就在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上了。”
我才恍然,对于疾病与医生的主观评判,居然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主任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咨询,认真的对我说,“其实,这些病人找你,比找我更有效!”
我理解主任话的意思是,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及其他辅助方法,也许这些病人连“吃点药”都可不必。这个观点从年逾古稀的主任口中说出,着实让我感到惊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不少人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类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内在自我与身体的了解。
人们把对身体的自主权拱手相让,自然会在出现一些小症状时产生焦虑不安,继而片面地吸收网络对“症状”的解读,深信自己患有疾病而出现有病乱投医。殊不知,为了缓解对疾病的焦虑情绪,大量服用抑制症状的药,反而会因此导致机体功能的紊乱,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这也难怪很多人感觉,病越看越复杂,药越吃越多,却并没有感觉真正好起来。
瑞秋医生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让患者用自己的身体智慧,用生活方式治愈自己——那才是真正持久的健康,而并不仅仅是减轻症状。
因为在她所接触的病患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紊乱的生活规律或不良的个人习惯导致的症状频发,对身体感觉的麻木则成了疾病发生的重要推手。
瑞秋医生则提出一个观念——体商(body quotient,BQ),即身体智慧,看作是一个人健康与幸福的基本标准。
也许你从未真正地关注过自己的身体,也许你已经很久没有用心感受身体,也许……
这些都不重要,按照瑞秋医生的“测量——感觉——感受——辨别”四部曲,重新找回身体的智慧,夺回对身体的自主权!(书中还有专门设计的测量体商的测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测量值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身体智慧养成法
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身体语言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
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通过语音语调、肢体动作进行沟通。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用稚嫩的语汇在这颗星球播种着,却也逐渐忘记了身体的语言。
恐怕很多新晋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无法理解小婴儿的肢体语言而常常束手无措。可是,只要用心体会,总能慢慢明白这个小生命在向你诉说什么。
同样的,也许我们一开始重温自己的身体语言会有些生涩,不能正确地感受到身体传递的各种讯息,但是,经过不断地练习,我们就可以慢慢找回与身体同频的节奏,和身体再度联结,从而更懂得自己的身体。
而一切的开始,都可以从简单的方法入手。
例如,瑞秋医生就推荐了一个行之有效且便于操作的练习——腹式呼吸。
这个简单的练习不仅可以让你感到放松,平复紧张情绪,调节因紧张引起的高血压与快心率,同时,一个如此简单的动作,就能将你带到当下!
在此基础上,瑞秋医生更是循序渐进地介绍如何感受身体的意识,体会身体不同感觉的性质,进而提升对身体感受的敏感度。
当我们越来越清晰身体表达的信息,自然而然能辨别出这些信息的背后内容,甚至在重大疾病到来之前,给我们指引。
例如瑞秋医生的一位病患,索菲亚时常感到身体极度疲倦,并反复梦到被一条蛇咬住脖子。在医生的指导下,检查发现她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正是因为听从身体的指引,才使她得以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相对于头脑而言,身体会更忠实于我们的内心。
瑞秋医生另一位病患,特莎的亲身经历让她更确信“身体知道怎么办”。在决定和男友同居后,原本得以控制的皮疹再度在特莎的皮肤上肆虐,并且随着同居时日的临近,发展的越发迅速。于是,她与朋友诉说并澄清了自己想要结束这段让她深感痛苦的关系时,她与朋友亲眼看到皮疹在消退!
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事例,无不证明我们对身体的智慧知之甚少!
建立身心防护
作为本书的重点,瑞秋医生逐一分析了如何对抗诸如慢性疼痛、力比多缺乏、焦虑与抑郁等身体慢性损耗。
例如,当我们感觉体力不支,或者困意来袭,都会习惯性地喝一杯咖啡,或者其他提神饮品。但是,这些只能用在我们身体精力充足时应急,却不能真正地补充体力。
如果我们体内消损严重,这些所谓的提神饮品反而促使体力进一步透支,导致饮鸩止渴,让身体陷入“越困越提,越提越困”的恶性循环。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按照“四部曲”,找到身体告诉我们的信息。即:
第一步,通过相关医学检查获取“测量”数据,例如脉搏与血压、体重的变化、睡眠情况以及其他必要的检验数据。
第二步,细致地感觉你的身体那些部位出现劳累、酸痛等(或其他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性质。
第三步,注意有什么样的感受从你对这些感觉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第四部,综合所有以上所有信息,理解身体试图想对我们说什么。
如果想要熟练掌握另一门外语,则需要我们“听说读写”各项练习勤学苦练。而对于身体语言的掌握也是亦然。
也许一开始我们只能进行到某一环节,或者接收到的信息并不全面。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与身体的对话,保持对身体感受的敏锐度,终究会逐渐拥有身体的主动权!
诚然,我们拥有身体智慧的目的,并不是抵抗疾病,而是保持健康。
如果感兴趣,可以按照瑞秋医生准备的“培养身体智慧28日计划”来实践,真正开启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