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关心?

图片发自App

今天重新认真看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看到这段话,心里颇有感慨。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关心,以为的“为你好”不过是小概率事件成为了事实又被过度宣扬其有效性,而忽视了更多的在这种以爱为名的教育,教养下被吞没、被掩埋的“牺牲者”。

转而想起在共读群里,由黑塞的《荒原狼》阅读引发的教育讨论。昨天符佳另辟蹊径“八卦”了黑塞的童年和黑塞的父母,引发了大家对很多“黑塞”这样的可能与“现行体制内教育产出标准”格格不入的孩子的现状的讨论,有焦虑、有无奈、有挣扎,也幸而有这样一群家长相互“取暖”。我看着这些讨论,我也觉得面对大环境很无力,一时也不知道我们父母到底该在这样的“教育阵痛”中做什么好,仿佛做什么都需要自身足够强大,然而我们自身作为个人又何尝不是这种“教育阵痛”的遭遇者,我们从小多大也被那么多的“以爱为名”、“老师为你好”最终的确预言成真,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教育产品”的故事所“洗脑”着,我们多数真实的需求被掩盖着。

昨晚讨论野孩子的时候,张燕提到了高爽说的野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不妥协”。当时我更多地把这个提议当做现场课堂应该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和互动中教师作为“鞋”要去保障的地方,并未想太多其他的。

直到今天看到这本书里的这一段,我才又一次意识到为什么我们野孩子营要保护孩子的珍贵品质是“不妥协”。这个不妥协,大抵是我们需要对生活、对施教者给予我们的所有规则、所有“正确的事”、所有“以爱为名的事”保持警醒,这种警醒能帮助我们对自身真正的需要保有敏感度,而不是完全将自身托付于外界的一切框架,而对自身真正需要的敏感和认识,是一个人最终去达成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无疑,孩子的这种不妥协品质,需要有一批成人去做那双适脚的鞋子,这个成人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野孩子的导师,因为保持不妥协、保持警醒是需要自由民主的土壤去滋养的。如果一个孩子他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社区里的一切互动环境中都被压制这种不妥协下的自我警醒,那么他的自我的触角终将被熄灭。没有自我的规则和服从只会是盲从后的某种牺牲品,那么儿童作为儿童的力量,作为不同于成人的对这个世界的存在的贡献,就被消灭了,我想这是我们野孩子团队不愿看见的,也是许多父母不愿看见的。

父母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看到不妥协,学习自己和孩子在这种不妥协中怎么彼此相处,怎么和外界相处,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可能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突破的事。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他人,这些,真心希望未来在集体的努力下会变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