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恩系统家庭治疗。

两个基本假设.

第1个假设是,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是有关系的。在不分化的家庭中,大家不分彼此共同维护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体利益。这个集体利益到底是什么呢?他往往代表了处在家庭权利等级最高位的成员的个人利益。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牺牲很多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的,很多人都会受到损害。包文认为在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分化,每个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不需要依附他人,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家庭问题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能动的一面,能够通过改变自己可控的环节,推动家庭问题的解决。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治疗中,父母改变小孩是一个很缓慢很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间内孩子可能都处在极端不良的状态中,其实父母能控制的一环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去接到孩子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在离开了很糟糕。当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这也是我们在咨询中的干预重点。

第2个重要假设是。家庭中的信念行为模式和各种心理问题,具有代际传承性,在一代中表现出的家庭问题,对于下一代有预测作用。比如这一代有人吸毒,下一代可能还是有物质滥用的问题,这一代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下一代可能也学不会怎么养孩子。不然理念价值观和行为的代际传承并非无法打破。凡是有改变的人,通常是能看到并且勇于面对这些问题的,敢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能力,有时候看这些东西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在心理咨询中有时我们会向来访者指出这些问题,需要非常小心的去处理家庭中的创伤,要给来访者足够的资源,帮助他们应对揭示创伤所带来的痛苦。

鲍恩家庭系统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慢性焦虑和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

自我分化。自我分化的概念是鲍恩系统家庭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分化指的是个体在与外界保持情感联系的同时,维持自身独立情感功能的能力。这个定义称为外在的自我分化。鲍恩还提到自我分化的第2层含义,即内在的自我分化,指的是个体区分理智和情感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很难把理智和情感区分开。在决策的时候,他们的理智会被情感淹没。比如有的人的行为模式是我反对他,只是因为我不喜欢他,这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状态,即使是穷凶极恶的死刑犯,他说的一些话也有可能是正确的。自我分化水平比较高的话,理智不容易被情绪带动,他们能够冷静客观的去面对具体情境,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家庭中父母的自我分化情况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真正的自我分化良好,是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父母也能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在中国一些重男轻女观念特别严重的地区,女孩子往往在抚养上是被忽视的,他们需要承担很多父母的职责,帮着父母养育家里其他的小孩,特别是照顾弟弟,他们看起来会非常懂事,非常体谅父母为他人考虑,但是他们的自我功能或许并不够好,因为他们总是需要取悦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可能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如果小孩表达出饺子不好吃,他妈妈就会表现出很受伤的样子,妈妈这样的反应会限制孩子表达真实的需求,在他们家孩子的需求表达是不安全的,会引来妈妈的一连串抱怨与指责,进而激发出孩子的内疚,于是孩子的自我表达会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很愤怒很想反击,看上去却又找不到反击的合理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我表达,可能连自己的感觉是什么都找不到了,而是接受了妈妈的感觉,就是我的感觉这种逻辑。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怎么不能独立呢,从根本上说是家长的低分化水平,限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和父母不分离不全是孩子的问题,有可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独立对妈妈来说意味着丧失。必须保证孩子在他的控制之下,他才会觉得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所以妈妈会不断的对孩子暗示,我的感觉就是你的感觉。我们做咨询的时候,需要给来访者的家庭呈现这样一种不分化的状态,要让家长和孩子分别说出他们的感觉,让父母意识到他们的感觉是他们的孩子的感觉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要有所分化,咨询师呈现家庭不分化的目的是希望家庭能够有所觉,知并做出改变,最好是家庭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呈现问题之后咨询师也可以对这个家庭进行解释,促使他们改变。盛先生容易对父母有愤怒,觉得他们是在伤害孩子,其实有时候呢,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会伤害孩子,他们用的方法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这就是他们唯一会用的方式,咨询师要理解父母与父母共情,帮助他们接受自己,帮助他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调整自己。

三角关系。第三者的参与把焦虑分散到三个人的关系中,这种转变减少了任何一种关系,在情感上过热的可能性,三角关系是情感系统的基本分子是最小的稳定的关系单位。有时候当两个人的关系中增加了,第3个人家庭情感系统就会失去平衡,例如在婚姻中最可能加入到夫妻二人关系中的是是孩子,有时候两个人婚姻状况良好,但孩子出生后可能就变差了,比如很多男性会在妻子怀孕时出轨。还有一种第三者是硬闯进来的,会导致原先两人关系的失衡,我曾听说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对夫妻的关系非常不好,矛盾常用婆婆引起,这个婆婆坚持要跟儿子住在儿子婚房,装修好后儿子和儿媳妇还没搬进去,婆婆就先搬进去占了屋子,在家里也总和儿媳妇的矛盾。如果婆婆的价值感是通过儿子获得的,那他就有可能卷入儿子的家庭中。我们在质量有时候特别需要识别的三角关系时,在家庭遇到压力或二者关系出现问题时,加入第3个人来保持家庭情感系统的平衡。如果一个家庭没遇到什么压力时间没什么焦虑,那么这个三角关系的表现就不会很明显。在家庭分化较好,每个人的自我功能都良好的情况下,家庭也就不会那么依赖这种三角关系,家庭里的分化程度越低,就越需要这种三角关系来帮助平衡。一个家庭越大三角关系就越多,核心家庭只有一个三角关系,如果再加上一个人,这个家庭就有4个三角关系。如果是5个人,就有10个三角关系。在咨询中,我们要努力让来访者家庭识别自己家庭系统中的三角关系,让自己变得不受这种三角关系的胁迫,可以有机会过自己的生活。

慢性焦虑。一个个体和一个核心家庭的焦虑水平,是与个体的分化水平相联系的。分化水平越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就会越高,他越喜欢和别人绑在一起,就越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样一个焦虑的个体会让整个家庭的焦虑水平提高,因为在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你的家人很焦虑,他会不断的跟你表达他的焦虑,他一个人没办法处理自己的情绪,需要你来分担,这时候你可能也会变得很焦虑。在家庭权力结构中,处在底层的是女性和孩子,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认为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安全的,他们会保持高度的警觉,焦虑程度很高,这种焦虑是有是有意义的,这种焦虑随着代际传承一直保留下来,虽然个体已经并不清楚早年的传统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人会表现出这种焦虑。并没有必要每天都散步,这种弥漫性的焦虑。至于低分化水平的人,则需要别人的强化,别人一直说他好,他才能往前走,否则他就会退缩,他觉得自己需要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是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分化水平低的人特别需要周围人对他的肯定,其实这是件挺危险的事情。东亚文化或多或少会要求你去满足他人的期待,限制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其实大家可以给自己定个标准,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可以接受有多少人会满意,一定的标准越高或者神经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我看来能有30%~50%的人满意就已经足够,当然这里所谓的不在乎别人是否满意,只有一个基础,即使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此外个体也要清楚自己的能力,限度所在可以帮助别人,但是不能对别人负担过度的责任,这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水平。过度负责任有时会伤害他人,同时也可能伤害自己,我们要量力而行的做超过自己能力的行善,是对自己和家庭不负责任。如果家庭的慢性焦虑水平很高,那么这个家庭就有可能会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家庭里占据优势的人是不容易出问题的,虽然他有可能是症状最重的人,处于劣势的人则容易出问题,比如一个早年遭受过大量创伤的婆婆,其实是有问题的,但他呢不进行自我反思,不做任何改变,还要管着整个家庭,介入儿子和儿媳妇两人的婚姻,不停的折磨他们俩,那么这两个年轻人就会出问题,而婆婆其实是将症状转移给了别人,在家庭中最容易接受症状的人其实是孩子,因为孩子是非常弱小的,一旦小孩出了问题,那我们就需要回推一下,是不是家庭出了问题。一个家庭的分化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问题儿童,不仅如此,家庭卷入度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因为他会吸走家长所有的焦虑,我们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我接触过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他的原生家庭就非常的重男轻女,他是被父母扔到奶奶家自己长大的,他的爸爸对儿子非常好,看起来似乎是儿子得到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关爱,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在养育上可能都是有问题的,而跟他们关系更加亲密的儿子,也会吸走更多父母的焦虑,所以其实儿子受到的损害同样非常大。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慢性焦虑。你慢性焦虑是咨询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家长起初在发现小孩患了自闭症后,情绪都是崩溃的,尤其有人告诉他们这种病很难治愈时,崩溃的可能性就更高了,焦虑是生物体对真实或想象的威胁产生的反应。自闭症儿童现实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真实的,而自闭症小孩,糟糕的未来是家长想象出来的。咨询师要尽可能的让他们踏实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大部分来咨询的自闭症家长是过度焦虑的,而我们的咨询是希望降低他们的焦虑,因为过度焦虑对养育并没有好处,有可能他们做出的很多反应,对孩子来说都是破坏性的,我们呢往往会采取措施提升他们的焦虑水平。慢性焦虑通常是针对想象中的威胁,是弥漫性的,没有特定时间限制的,慢性焦虑很多时候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衡出现的。焦虑水平有多高,和家庭的分化水平是相关的,一个人废话水平越低,越在乎别人的看法,焦虑水平就越高。比如有人说周围人都出国了,就我孩子没出国,他会因此而觉得不舒服,这跟他早年被抚养的经历有关。如果他的孩子出了问题,他会觉得我的孩子是无法带出去让别人看的,那么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小孩的焦虑水平也会很高。人越焦虑,它的反应越是具有破坏性。小孩一旦患上自闭症,家长就会想拼命训练,他们总觉得要做些什么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也觉得这样就能对得起孩子了,很多家长无法等待,要赶时间拼速度。如果家长不能等待那么家长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在伤害孩子。我们观察到当很多小孩进入训练中心以后,家长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解,终于有人来训练我的小孩了,我不用那么紧张了,实际上训练的效果有一部分来自家长焦虑程度的降低,有的小孩对训练中心非常恐惧,训练中心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训练三个月后他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所好转,但回家后他的报复性会更强,因为终于回到家了,没人可以折磨他了,当然要过度补偿一下。到时候家长就会感到很崩溃,觉得怎么又变成这样了,我告诉家长这个现象很正常,就像有人天天让你练800米,把你累得精疲力竭,你回家后还不先赶紧休息两星期,所以这是一个正常的体验。

核心家庭情感的成长过程。在核心家庭中,配偶双方皆有自己特定的分化水平。人们通常会选择和他们分化水平相似的配偶。丈夫和他的原生家庭没有解决的依恋,与他妻子和他的原生家庭没有解决的依恋是匹配的。通常情况下自己很弱的话,也会找一个很弱的配偶,而不会找一个很强的人让自己觉得很自卑,越自卑的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又会选择那些心理功能比较差的,这样他们才会比较有控制感,夫妻俩的依恋水平会非常相似,他们和原生家庭的依恋水平也会很相似。婚姻在最开始的时候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那时候没什么压力,当家庭内部或者外界开始给他们压力的时候,夫妻双方处理问题的不同模式就会显现出来,而他们处理压力的模式都会带着早年创伤性体验的烙印,自我分化水平和家庭的慢性焦虑水平,会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系统,无论家庭关系系统的哪个环节出现症状,都与家庭系统中其主导地位的情感模式脱不了关系,如果家庭的主要情感模式聚焦于父母婚姻关系中的焦虑,那么当家庭处于高焦虑状态时,夫妻就比较容易出现婚姻冲突,如果家庭的主要情感模式聚焦于夫妻一方或者孩子,那么当家庭面临压力时,夫妻一方或孩子就更可能成为带症状的人。这里的症状有可能是生理上的疾病,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碍,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问题,如果核心家庭中夫妻一方比其他家庭成员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心理或社会问题,那么这说明这个人吸收了很多有每个家庭成员的不分化而产生的系统焦虑。家庭中最容易出现症状的是那个调整最多的人,这个人可能会有过度功能化的问题。由于它特别有功能,要满足所有人的想法,这种压力往往是他所承受不了的,有时候他过度跟我们玩,他的孩子就会出问题,因为他会把自身的压力转移到孩子那里,会表现出一些过度控制的行为,而当孩子最后承受不了,可能就病了,容易出现症状的,还有功能低下的个体,这些人对自己完全没信心,一定要依赖别人,这样的人有时候也会出问题,他会担心自己依赖的那个人如果抛弃了自己该怎么办,产生对未来的恐惧。凡是分化不好的家庭,气氛会特别沉重,其他人进入这个家庭后会觉得特别压抑,有时候这样的家庭进入咨询室后,我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里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气氛,1~7分沉重的家庭,咨询师在咨询室里面坐着都会觉得有些喘不上气,这样的家庭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不错,或许有钱有势,各方面看起来都没有问题,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却是一团糟。家庭内部有很强烈的相互控制,家庭成员之间很难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分化比较好的家庭的气氛则会比较轻松,当然这样的家庭通常也不会到咨询室里来。孩子很可能成为家庭系统中吸收系统焦虑最多的人,进而出现症状,问题婚姻会养育出问题儿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助的儿童,孩子的分化水平较低,无助的水平较为强烈,他们经常被诊断为无能,父母以为了孩子的最大利益为旗号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孩子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幼童的角色,无法成长。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父母至少有一方特别强势,强盗让这个小孩觉得父母是无法逾越的,在养育方式上父母会对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攻击性和过度保护欲,这样的孩子没有办法成长。他们的父母早年往往有非常多的创伤性体验,但他们非常努力,最终取得了世界上的成功,他们成功以后会不停贬低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你不能像我那么努力呢?我以前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你就不行呢?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关注孩子的缺点,然后不停的指责他,你为什么不能变成我,然而现实是这个小孩就是不能变成他们,最后小孩在父母不断洗脑之下崩溃了。另一种儿童是那些对于父母的问题和需要,具有高度反应性的孩子,他们深深的卷入了父母的问题中,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和接受,他们对父母给予了过多的帮助,他们担负起了缓解父母的情感负担的责任,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度负担,最终也会使他们出现问题。

代际传承。是报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家庭的情感过程,会在多代中不断重现,其中的原因在于家庭情感过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水平,还会影响其人际交往特点,进而决定他的择偶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家庭造就了一个低功能无助并且依赖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在择偶的时候就可能倾向于选择一个像他父母一样的较为控制,且能够为他做决定的伴侣,从而重复他在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成瘾行为具有代际传承的特征。这不仅与成瘾的生理基础有关,而且与家庭信念情感的传承有关。家庭中获取长期存在各种问题,而某一个体的成瘾行为能够转移家庭的注意力,从而让家庭不用去面对其真实问题。回避动机是推动成瘾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这种动机会和成瘾行为一起在家庭中跨代传递。我们仔细分析,其实这个家庭每一代并不仅仅是在传递酗酒行为,而是在传递对家庭的逃避,这个妈妈到处宣传反酗酒,他也逃了,逃避是他们家一直传递的应对家庭问题的方式。很多在戒毒所的吸毒者的父母没有吸毒经历,因为吸毒者的父母成年期大多都在49年到80年间,那个时候国内几乎没有毒品,获得毒品并吸毒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在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那一辈很可能就有人有吸毒问题,有的受访者是祖父吸毒,有的受访者是外祖父吸毒,还有的受访者是曾祖父母那本有人吸毒,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问题,行为的代际传承可以回溯很多年。外遇也可能具备代际传递的特征,那些搞外遇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回避了家庭的正常关系,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每次有第三者就会出现新的三角关系,形成一个奇怪的平衡,自我分化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养育行为也体现了很强的代际传递特点。在每一代中被家庭的情感问题卷入越深的孩子,其分化水平可能越低,其症状表现也可能更多,卷入越浅的孩子其分化水平越高,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可能越低。大气传递的假设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关系类型和几百年前的关系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回溯至这个家庭更久远的祖先,比如中国的婆媳关系是几千年不变的一种人际模式。治疗师不是要发现谁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要发现家庭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家庭里有代际传递的话,那么做咨询的时候,我们就要让父母明白,他们不完全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

家谱图。家谱图中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些信息,比如家庭成员的出生和死亡时间。

在自闭症家庭干预中应用系统家庭治疗。

改善家长的自我分化。在系统家庭治疗,最关键的目标就是让家长能提高自我分化的能力,经典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是认为了解系统家庭的运作比具体的技术重要的多,他们通过提问时间的成员的反应速度降下来,从而减轻焦虑,开始思考,家庭成员不再关注他人是怎样使他们不愉快的,而是关注作业参与者他们是怎样卷入这种天气模式的,比如自我分化好的家长就会去反思他的行什么行为会怎样影响孩子。对于自闭症的家庭,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强调即使孩子不见好,你也要让你的状态是很平和的,父母接纳的态度才是孩子将来康复的一个基础。父母不能抱着期待,想让自闭症的孩子能用好的行为,好的情绪来养育父母。我们做咨询,让让来访者能够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促进自我分化,还在于我们要让家长能够理智平静的应对压力,这种理智平静不是那种冷漠的情感隔离,一些人会有情感隔离的问题,他们觉得这个事儿与我无关,会屏蔽孩子的所有反应,这样在抚养小孩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很多问题,理智平静和情感隔离不是一回事,李静平静的时候家长也是有情感知觉的,能够知觉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在帮助家长区分情感和理智的时候,治疗师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更多的是让家庭成员思考而非做出情感反应,同时治疗师要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倾听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彼此的言语迅速做出情感反应,这种对彼此的尊重的提高,有利于自我的分离。我们在做咨询时,要帮助来访者看到彼此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要求别人是你,你是别人。儿子看到他妈妈有社交能力这个优势,而他不一定要有妈妈,也不要强求儿子有自己的优势。母亲妈妈看到儿子不仅有缺陷,还有很多优势。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咨询师的提问,这个家庭的焦虑降低了,孩子和母亲都在倾听彼此对问题的看法,了解彼此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在咨询中要让孩子和父母能够了解彼此的优势,但不强求对方也有自己的优势,能尊重彼此的优势,也能接纳彼此的弱点,如此才可以做到自我的分化。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方向,教家长将忍受变成接纳。

降低慢性焦虑。当家庭面临压力的时候,整个系统的焦虑水平就会升高,这个时候家庭的反应大部分都是情绪化的,很多反应都具有破坏性。我们在此学生的一个工作重点是降低家庭的系统焦虑,自我分化好的个体不会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我们在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治疗时,会去看父母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是怎么被养大的,这和他们的反应模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一方早年被抚养的经历不好,它的敏感性就会提高,它的焦虑程度也会很高,咨询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降低他们的敏感性,给他们脱敏。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表现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觉得见不得人有羞耻感,我一般会和家长带着孩子去小公园散散步,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我表现的很平静,他们也会随之平静下来,大部分慢慢发现很多焦虑都是来自自己的想象,因为路人都在看着他们,其实并没有几个人会特别注意他们,就算看了大家打个招呼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有一个不焦虑的模板可供自闭症家长学习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找到感觉,下次就有勇气自己带孩子出去走一走了也可以保持平静。

去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看起来可以稳定两个人的关系,所以有时候咨询师会变成第三者,通常一个家庭会喜欢把这件事卷入进来,但是这件事要有拒绝被卷入的能力。如果自闭症儿童想要把咨询师卷入的话,我通常会暂时接纳他们的卷入,后续再做其他处理。在所有家庭治疗流派里,和家庭距离最远的就是系统家庭治疗,而其他的家庭治疗师都会卷入的非常深,如果是结构家庭治疗,咨询师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甚至替代父母自动卷入,系统家庭治疗师几乎不卷入家庭,主要是帮助家庭成员看到他们的家庭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向家庭成员解释这个家庭为什么是这样运作的,咨询师尽量让家庭成员保持独立,该是谁承担的责任就由谁来承担,因为一个人真正的康复是能够对自己负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鲍恩系统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