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起源与基本术语(1)

什么是数据结构

早期计算机是人们用来计算的工具,是先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据模型,设计出一个解此数据模型的算法,然后再编写程序,得到一个实际的软件,当前,计算机更多的不是解决数值计算的问题,需要借助一些更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比如表,树和图)

  • 总结: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相关问题的学科

起源:1968年美国高德纳教授在其所写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第一卷《基本算法》中,系统的阐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及其操作,开创了数据结构的课程体系。同年,数据结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70年代,出现了大型程序,结构设计成为程序设计方法学的主要内容,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结构”。

基本概念,术语

数据

概念: 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是计算机可以操作的对象,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集合
我们所说的数据,就是符号,而且这些符号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 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 能被计算机程序处理

对于整型,实型等数据类型,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对于字符数据类型,就需要进行非数值的处理,而声音,图像,视频等通过编码的手段变成字符类型来处理。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是组成数据的,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也被称为记录。

数据项

数据项:一个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
例如,人的数据元素,可以由 姓名,年龄,性别也可以由 眼,耳,嘴,手,脚组成

  • 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但是在实践中,数据元素才是数据结构中建立数据模型的着眼点

举例:讨论一部电影时,讨论这部电影角色这样的“数据元素”,而不是这个角色的数据项

数据对象

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

  • 性质相同:指元素具有相同数量和类型的数据项,
    举例:人(姓名,生日,性别)
    处理后具有性质相同,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我们都将数据对象简称为“数据”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结构,简单的理解就是关系,比如分子结构,就是说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严格来说,组织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搭配和排列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不同数据元素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特定的关系,我们将这些关系称为《结构》,在计算机中,数据元素并不是孤立的,杂乱无序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数据集合,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也就是数据的组织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起源与基本术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