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江西省高安市。高安市的地名改过几回,在最早的汉代叫建成,到了唐代,为了避太子李建成的名讳,就改为高安。由"地形似高而安"得名。五代十国时期设置为筠州。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宋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1949年7月解放后,设置为高安县,1993年撤县设市为高安市。
熙熙寒假作业里面提到要去了解自己老家的习俗。想想离开老家也18年没有回去过年了。现在能想到的习俗,也算是儿时的记忆了。
春节前是很热闹的,也是很辛苦的,或者说花钱准备过年。家里要采购很多东西,包括各种吃的、各种材料。用奶奶说的话说,过年就是过钱--要花费不少。也因以前经济不好,家里也不是很有钱。那时候的过年,对于大家来说那就是--饱饱的吃上几顿,买上一些平时买不到的玩具、鞭炮、烟花等等。
除夕前几天家里要做一些过年时的小零食。包括做一些米花糖,有芝麻糖也有花生糖。还要煮西瓜子,煮瓜子湿而不干,咸而不淡。还有一些现在叫不上名的炸的类薯片的东西。这些工作一般都是爷爷奶奶一起来做,当然,有时候爸爸妈妈,姑姑也会过来帮忙。除了这些零食,还要买一些猪肉、杀几只鸡,还有腊肉腊肠等储备。为了应接过年的亲戚来访,还要准备一些主菜:包括有名的江西狮子头,还有炸肉丸,还有猪皮条、春笋等等。
快到除夕了,首先要贴对联、贴门神。还要挂灯笼,每家每户都要挂上大大的红灯笼,对于房子够大的,会挂几个灯笼,每一层楼挂一到两个。
大年三十晚,会在春晚之前吃团圆饭。一大家子人都会回来过年,那时候过年大过天,大家都会排除万难、回老家过年一聚的。吃团圆饭前会放鞭炮,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放鞭炮意思就是团聚的开始,那你放的鞭炮越响,持续时间越长,说明你家里有钱,舍得放啊,对不对!
晚上,长辈们就要给晚辈们派压岁钱啦。也是给小朋友新春祈福,祝他们要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成长。一般伴随着春晚,烤着木炭火,整个家会组织打牌、打麻将,小赌怡情嘛,一般有时间的话会打到很晚,甚至通宵,也是守岁。在晚上12点前要在打一封鞭炮,寓意是要封财门,把自己家的财守住,告诉大家,我们关门了。
家里住不下那么多人么,我一般就和小叔叔睡在右侧后房。记得有一年天气很冷,我居然着凉吐了,半夜在床上呕吐,我记得是小叔叔在旁边照顾,然后让我好好睡。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都还在睡梦中呢,爷爷奶奶就起来,要再打一封鞭炮,叫开财门。
大年初一就是拜年。首先是自己一大家人、晚辈跟长辈拜年。然后吃完早餐之后就会跟着爷爷一起去走家串户拜年,挨家挨户的把整个郊区村庄的农家都走一片。当然去的都是相对熟悉的那三四排房屋人家。人家也会象征性的放个鞭炮来欢迎欢送答谢我们的到访。当天上午我们一大家子男丁要去老家村庄祖宗祠堂祭祖,顺便走访一些在老家的亲戚。
初二呢就是是去外公舅舅家拜年,也就是传说中的回娘家的说法。
初三呢,是给去世的人拜年。就只能走访那些当年有去世的人的家庭,给他们以安慰和新春的关怀及祝福。
到了初四以后呢,就有各地的远亲,相互的走动,包括我们也会去一些远亲的亲戚家里拜年。
到了年初八开始,每天晚上就会有龙灯会了。有舞龙、舞狮子,像我们老家还有百节长龙,还有本地戏曲。百节长龙是由50个人组成的长龙队伍,号称一百节的长龙,甚是壮观。每年也都会邀请他们到我们家来一展风采,给家里增添财气和运气,预示着新一年幸福、兴旺和发达。除了观看龙灯,小孩子还会看烟花和放鞭炮玩。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了,那这一天也是所有庆典的最高潮,所有的龙都会走动的很勤快,所有的鞭炮、烟花都会在这一天给放完。元宵当天还要吃汤圆,过完元宵,年就算是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