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瞧我们这一家


杨乐生/文图


    狗年中秋,28人成群集伴、恭领老人之命先后回到青衣坝家中。平时冷清的院坝,早摆起三张大圆桌喜迎后辈。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扳起指头算的喜日子如期而至。中午十二时许,后辈们纷纷到齐,谁都知道迟到的后果是什么。

      笔者是这个家的新成员,67岁的笔者今天是第四次回家,笔者的角色是干儿子,笔者“家龄”半个月。详情将在拙作《采访“采”到个干爸爸》中披露。

    十二点半,家宴在热闹中开始。年纪居第三的笔者以大哥的身份越俎代庖地发话:“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开饭!”于是,耍手机的、摆龙门阵的、业余摄影师等,收起手机,闭拢嘴巴,大家乖乖将三张大圆桌包围。热气腾腾的豆花火上加油,将今天本来就热的气氛点得更烫。

      八十四岁的父亲岳父祖父外祖父曾外祖父端起了久违的酒杯,喜气洋洋的家宴拉开序幕。八十三岁的母亲亲自指挥,由父亲和儿子(排行老十的独苗苗,不是笔者)打下手点制的石磨豆花,在桌上大受青睐。白片肉、卤鸭儿、芋儿烧鸡们倍受冷落。

      笔者是出了名的“话婆子”,“喧宾夺主”地大放厥词。听众中的父母、专家、企业家、教师、技术员们,谦让着笔者的神吹。

      酒足饭饱,不甘寂寞的第四代早已离席。“食客”们各自为阵,借饭桌继续交流、摆龙门阵。把稳这不多的机会,弥补微信、电话的缺陷。

    初为厨师的双老,现转换工种,快乐地成为“洗碗工”。并非后辈们不体贴老人,这乃老人家不愿打断后辈们说话而铁定的家规。双老说,看后辈们嘻嘻哈哈说笑,天南海北神吹,胜过电视节目。

      洗碗算什么,那个八十四岁的老头,几乎每天都会下河逮鱼!你没有听错,还有更让你惊讶的,打来的鱼吃不完,笔者干爹还要骑着自行车去十多里远的牛华溪卖鱼。长寿秘诀,恕不细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丢了碗,言未尽,后辈们依依不舍各奔东西回小家。离别时,笔者含着泪,双老流了泪。一句“二天(以后)多回来!”牢记心中。”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记心中。

(10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