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看一本书必要得到一本书的好处,上一门课必要得到一门课的好处

【学生的目的】

学——生!

  1. 如何活下去
  2. 如何活得好
  3. 如何活出衷心所愿的人生

学——死?不知道学习一件事对你的帮助、成长、意义

人文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答案和更好的答案

大学生vs中学生
问一个好的问题、对的问题
没有好的问题,就不会得到好的答案

【你究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文化、制度、阶级几乎是推倒重来;特点: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
1、 仰韶到龙山(太平祥和、人人平等—>战争遍地、阶级产生)
-----贵族时代-----(宗法封建:以血缘决定政治和社会地位;社会极其稳定,三代文明的核心:礼—>法治-洪范-礼运)
2、 战国到秦汉(礼崩乐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布衣卿相)(战争只看智慧和力量与血缘无关)
(代表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王莽)
-----儒官时代-----
一种文化必须要有一个团体或一个阶层来支撑
文化vs知识:文化是生命的中心、信仰的终极、奋斗的目标
3、 清末到今天(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从历史人物的应对方法找到未来的出路
我们的不幸与幸运(时代巨变即格局未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学历史的目的,在于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你自己的智慧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

【读历史有什么用】

稽其兴、坏、成、败之理

今日学校教育的设计,基本上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后的人工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效率,这是一种培养工匠而非培养领袖的教育。
要求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而非长期细致的思辨式教育
eg“唧唧复唧唧”中“唧唧”的意思?织布声or叹息声?

  1. 启发智慧(不断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互相印证

思辨是智慧的开端,智慧是人类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要做知识的主人,不要做知识的奴隶
运用足够的智慧判断知识,必须有思辨能力,至少成为自己的领袖

(吕祖谦)“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左宗棠)“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

【经典阅读实例-圯上敬履】

对老人家有礼貌?不要迟到?——too simple
Q.刺杀失败,家财散尽,遭人追杀,你该怎么办?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用理智控制情感),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要就别忍,要忍就要一忍到底)。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高手过招,老夫全胜),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一人等一人还——双方等级相同才能构成佳话)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读书三层次:诵书即背书,读书即分析归纳书中道理,念书即不断实践道理)(習,鸟数飞也。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

  • “先发制人,后发而受制于人”(什么是“先”?相对的先?绝对的先?——出乎对方意料之外)
  • “半渡而击之”(敌人是智障吗渡到一半让你打?如何设计让敌人以为没有伏击?)
  •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忍&先)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子:孔子,圣之者也)

人的成就就在于能否把握生命的转折和机会
历史就是讲“时”和“变”的学问,在最适合的时机做最适合的事情

课程目录:

2、 始皇留下了什么:从孔林与始皇陵出发(什么是成功?)
3、4、 始皇的一生:历史文献中的秦始皇(成功与失败的条件、原因)
5、 始皇的子孙:二世与子婴(死后留下了什么)
6、 7、 始皇的祖先:秦的兴亡传奇(了解一个人的家庭背景)
8、 始皇的臣子:李斯与秦的灭亡(身边的人)
9、 后人如何看始皇:汉代画像石中的秦始皇(时代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