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街道

    我从小生长在杭州,自90年代起老市区就已经建立起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有售卖着各类商品的路边小商店。相比杭州最近10年来发展起的滨江区、下沙区等地,老城区反而变化非常的少,那儿还是童年的味道:房子还是那些房子,只不过外墙粉刷了几次;街道只不过被重新沥青了一遍;商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些小卖部依旧存在。再看钱塘江对岸的滨江区,自2010年以来无数高楼如春笋般涌现,宽阔的街道和写字楼迭起。现如今已然是蒸蒸日上的杭州“浦东区”,高新企业和大学毕业人才蜂拥而至。可对于我这样的老杭州人,却依然无法对滨江产生感情,恍惚间,总觉得江的这一头和那一头就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

    要说起居住环境,现如今的滨江也不差,道路宽敞相比市区不堵车,新式商品房和商业综合体也比城区大部分老小区要舒适和宜居。但它总缺乏一种气质,一种很玄妙的感受,这是外地人所没法体会到的。或许称之为杭州的“市井”气息相对合适吧。

    杭州人相对活的比较悠闲自在。不似温州人这么有经商头脑,整日忙于生意,也不似上海人那么早就步入摩登时代。面朝西湖的杭州人更享受周末在龙井村品一杯龙井、打打麻将,或在西湖边的草坪上铺条毯子野营享受午后的阳光。马路边的小商店就是我们记忆的储藏室,甚至于我以为近几年开张的这么些大型商业综合体都与杭州的气质格格不入——仿佛硬生生将一件意大利手工奢侈品塞进北京四合院。

    城市对曾经的我而言范围很小,小到骑自行车20分钟以外的距离就仿佛出城了一般。直到考上大学,来到下沙高教园,我才感受到城市另一番的面貌。不消说,感觉并不好,城乡结合部的陌生、破旧和不堪让我对我所熟悉的城区更加依赖和自豪。现如今的滨江区也一样,即使充斥着高楼大厦,我依然觉得无所留恋,因为它缺少市井之气,人们生活于此只为了工作,缺少了生活的惬意。


    歌德说过:“在汹涌推挤而不断前行的人海中晃荡,是一种奇特而孤独的经验。所有人都汇入这一条江河中,但每个人却都极力想找出自己的出路,在人群之中,在躁动不安的气氛里我第一次感到平静与自我。街上越是嘈杂而喧闹,我就越安然自得。”

    我对这段话有着非同寻常的认可。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中,自己不自觉地会受到城市的影响,被赋予一种气质,一种腔调和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也正是如此多的与众不同,才构建起一整个城市的风貌。

    往常周末我从滨江回市区都乘地铁,但这次我选择坐公交。花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坐在车上,我能一路感受城市的脉动,而地铁上却使我错过所有的风景。换句话说,地铁仅仅为了人们快速到达终点和目的,而公交,不仅如此,还能为乘客提供沿途的风景。沿途穿过城市的条条街道,各色的人们各自穿梭于大街小巷,或匆匆前行,或徘徊于小店前。他们就是风景,就是城市的一部分。缺少了人,那杭州就成了行尸走肉里的鬼城。

我喜欢这样的感受,特别喜欢一个人带上耳机听着音乐,独自散步在大街小巷,与行人擦肩而过却不必揣摩他们在想什么,任凭旁边的店铺怎样宣传拉客我也视而不见,慢慢感受这熟悉的城市的每一分。特别当我工作以后长期出差国外,每次回来,更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亲切。任那些城市有多美好和独特,我也仅仅能以一个外来者好奇的眼光来看待,更不能想象自己长期移居此处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一种归属感吧,人活着需要活得舒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