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读借来的书

从2022年的第一天开始,我每天都读一点书,且从春节走进图书馆,就更喜欢读纸质书了。

但家里的书太多了,已经装满了两大书架,感觉再买新书不是我什么时候能看完的问题,而是我要把它放在哪儿的问题。有一些在家里看不进去,需要绝对安静环境才能读的书,我已经转移到了单位。办公室里有一个柜子放的全是我的私藏书籍,有时候看领导那儿有好书还没开封,我就直接要过来了。

目前手头上从图书馆借的书有5本,一本《史记故事精读》,放在我妈家,每天晚饭后读一点再回家。家里有一本《蔡骏的24堂写作课》,已经看到第6讲了,通俗易懂,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准备至少读三遍,然后开始实践。剩余的三本书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梁衡的散文集《热辣辣的生命之美》、宋欣桐的《培养你的逻辑脑》。

我之所以选择了两本有关逻辑和写作方法的书,是今年想把评论写作给捡起来。但2022年都快过去四分之一了,我的第一篇评论稿还没有投出去。

今天下午写了一篇,海投到各大报纸了,看看明天结果如何。

我这个人看书,愿意在书上写写画画。这几天看图书馆的书,就突然感觉不太爽快,因为不能像在自己的书上那样做标记,总觉得缺点什么似的,没办法只能看书的时候手里拿支铅笔,等全看完还书之前我再给擦掉吧。

说说罗胖的《罗辑思维》吧。很多人第一眼都要怀疑,书名还写错别字?我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看了几个专题的文章之后,有点理解这个名字了。一是他自媒体的名称是这个,另外他说的确实是他自己的逻辑,跟别人、或者说跟大众的认知有出入,甚至被网友质疑,他的一些观点我也不赞同,但我要学习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例如,他在书中谈到经济学家的思维。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是“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少,直到枯竭(用完)”。而经济学家的思维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考虑这个问题,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价格会走高,高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商人寻找其他替代资源,所以任何资源都不可能枯竭。其实在短期的供求关系上来讲,经济学家的分析十分有道理。所以说自然资源会不会枯竭?靠人去开发是不会的,除非它自己消失。

由这个动态思维和他书中谈到的一张刘慈欣给他看的“64亿公里外拍摄的地球”图片,我就从科幻的角度又延伸考虑了一下环境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遭到了破坏,但与一些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真的有关吗?比如我们冬天说的雾霾,到底是工业化造成的,还是地球运动到了宇宙中的“多霾层”?换句话说,到底是我们人类自己把它放上天的,还是它从外太空而来?

城市里空气质量差一些,农村空气质量好一些,会不会是土地对霾的吸附作用?

那些深藏在地下的化石能源、水资源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们离地表的深度有没有变化过,那些掩盖它们的山、河、土又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地球在慢慢长大”吗?

如果地球上的土层在变厚,那么土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土层变薄了,到底是人类从外部削薄的,还是地球的内核长大了?

《罗辑思维》大概说的就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吧,我觉得挺有趣的,而且也不一定没用,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愿意往“跑偏的方向”看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102.读借来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