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只鸵鸟,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头从沙子里拔出来。
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的做法被称为“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为什么我这么说自己呢?
我回顾自己近六年的学习历程,每次接触一样新的事物,因为未曾接触崭新发光,因为需要能力匹配,因为需要时间适应,我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去。
加上,我点子多,一个点子蹦出来后,说干就干,开了头,做着做着,发现万事开头容易坚持难。
要知道,世界在这个点是始终如一的公平:每个能醒来的人都拥有84600秒。
我原先的生活里,上班下班,哄娃陪老公,做做家务看看书,长期处在一种平衡里。
某一天,新的事件加入,这需要我重新构建一个平衡,随后,又一件新的事件加入,我又要调整新的平衡匹配……欲望是填不满的,当拼命加的时候,这个平衡就打破了。
打破那一刻,因为惯性,我不会立马知道问题和原因,但是脾气或低落或暴躁,就像间歇性抑郁狂躁症患者一样,情绪不稳定,身体变差,价值感下降,为此我感到焦虑、痛苦。
这种时候,原先以为好好的关系也会暴露问题,比如说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发现自己很久没有陪伴孩子专心地玩游戏,很久没有听爱人把话说完整。
一旦觉得自己不好,就觉得哪哪都不好。船大掉头难,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现状,就躲起来,于是成了那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
正如心理学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
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
就如,那个时候,突然变得对人际无来由的恐惧,觉得每个人都像一台割草机一样,把我卷进去,吐出来的时候,更加破碎。
只是我内心的力量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当我把自己孤立起来,更加无法获得来自他人的力量,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有一天,我按下暂停键。
按下之后,我发现,有个东西回到了我生命里,那就是感知力。这正是整理要培养的能力。
要知道,感知的目的在于一切事物的存在,而一切事物的存在使感知不断获得新的意义。
我重新看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女儿,给她100元去买菜,我发现她可以完成挑选、打价、排队、买单的全过程,我还注意到,她对别人插队的容忍和不知所措,同时我看到她完成后的兴奋和得意,我心里多出一份肯定和欣赏。
比如爱人,他给我推荐的文章,我会认真地看完,当他因工作途经我的办公室窗口时,我赶紧跑过去掀开窗帘期望看到他的身影,心里多了一份最初的怦然心动。
比如朋友,我注意到他们给我的点赞或者群里回个话,我立马给他发私信,跟他聊了家常和心里的话,那种自然的情感滋滋地冒出来,好比新炒好的一道菜,香喷喷的。
我又回到某个心流的状态,思维开阔、逻辑缜密、语言俏皮、行动迅速……
我仿佛看到一只鸵鸟在奔跑,长长的脑袋,摇晃的身子,快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