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篇,[人师小语]书是源头活水

图片发自App

最近我教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七绝《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感悟到:书中的文章之所以“清如许”,是因为作者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而我更深刻的感悟到的做人,特别是对人思想的启示。人要有活跃的思维,澄明的思想,充实快乐的人生,必须有博大的胸襟,不断接纳“源头活水”——新事物,新理念,永远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书籍便是“源头活水”,让我们做一个不断思考着的思想人。

小时候,我家一贫如洗,那时的我便很有思想:读书要争第一,做一个最听老师的话、最团结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我也确实成了最优秀的学生,用那时老师的话:凤毛麟角。这一切其实得归功于父亲手抄的《三字经》《教儿经》《千字文》等等。我的父亲是读书人,写得一手刚劲端庄的毛笔字,出口便是“四言八句”。但没有吃上读书的饭,于是把吃读书饭的希望寄托在哥哥姐姐身上。那时我们家里虽然穷得叮当响,但对哥哥姐姐的家教丝毫不放松。让他们背呀,给他们讲呀,可“有心栽花花不发”,哥姐姐们对吃读书饭也许是没兴趣,也许是力不从心。

幼小的我却爱不释手,百听不厌,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我因此很早就知道了“性、习、教”的利害关系,知道了“三皇五帝”“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我更知道了悬梁刺股,负薪挂角,囊萤印雪。我也就成了最懂事的孩子,倍受父母邻居的青睐。我知道这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因为书让我成了一个有思想的孩子。

小学时,七岁搭脉看病,读少年大学的宁伯是我的楷模。中学时,《岳飞传》是我的解暑文如良药,百看不厌。“精忠报国”刻骨铭心,以致中考前的个失眠之夜,我们三五学友决定背着老师家长,意欲徒步奔向老山前线,投笔从戎。当晚趁着月色,超出了十几里山路,当然其结果是无功而返,受了老师的一顿剋。更有林汉达编撰的《东汉故事》《西汉故事》等无一不让我激动而“少心不已”

走进师范,阅览室成了我的第二教室。那时正是神州大地思想大裂变时期,我觉得当时的我恰似大海里一头巨鲸,在恣情吸纳海水,肚子出奇地空,出奇地大。那时同学们特别喜欢跟我交谈,我也因此仍然做着优秀学生。毕业分配时,原本可以留城的我,主动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献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让像我一样清贫而不坠青云之志的人能受到较好一点的教育。如今想起,虽时有悔意,但我知道那时的我的本性决定我是必须如此的。我知道是书使我有了思想,是书让我作出那样坚决的选择!

贫穷落后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观念,令人窒息的了陋习,让我痛心疾首。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徘徊在田间小路上,是《简爱》,是《论语》,是《平凡的世界》,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那些人类经典著作拯救着我的灵魂。我用真心回报一切,我用仁爱抚慰一切,我用共产主义理想来展望一切。我的委屈、彷徨、苦闷荡然无存。说我清高,说我迂腐,说我不切实际;说我勤奋,说人渊博,说我高尚,说我是良师益友……尽管众说纷纭,但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总爱跟我交流,跟我无所不谈。有人因此乐观自信,有人因此而安贫乐道,有人因此勤奋充实。

就这样,我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我依然故我,我依然热情高涨,依然朝气蓬勃,我的生命之树依然长青。这书,这“源头活水”就这么滋润人啊!

前不久,朱军在《面对面》栏目中,与著名作家毕淑敏谈到思想问题。毕淑敏认为有些人思想肤浅是因为缺乏思考,认为面对日益现代化、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无暇思考,对此我不敢苟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如果只是冥思苦想,没有“源头活水”,思想上的收获一定微乎其微。倒是毕淑敏的书给人无比深刻的震撼。她总是把你带到人生的某个极为险峻之处,然后把你带回来,让你在生死涅槃中有了真正的思想。

读书吧,书是源头活水,书会深刻你的思想,深刻你的人生,让你永远充实、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14篇,[人师小语]书是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