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我的母亲》有感

读老舍《我的母亲》有感

今日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数度哽咽,潜然泪下,鼻涕合流,用了好几张纸巾。此刻,我恰如作者本人,情感高度共鸣。

首次落泪,是在“我”出生后,“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作者是老儿子,是母亲四十一岁冒着生命危险把他生出来的。人生多坎坷,作者一出生便是一关。也许我是家里幼女, 一出生家里已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在食不果腹的八十年代农村,貌似多余。依奶奶的话,养不了最好送人。家里来了两拨人,我差点被送走,多亏九岁的大姐看的紧。

二次落泪是“一岁半,父亲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很有成就的人,大多童年失怙,母亲又是既柔韧又顽强的人,比如孔子,孟子,岳飞,老舍等。可见,一个母亲的坚强对后代人格的重要。

第三次落泪是“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扫地,我就撮土…”这段作者以童年不懂世事的视角展现了这段经历。这让我想起读的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里面少年曹德旺凌晨三点被母亲叫醒,见到母亲含着泪,他问,妈你为什么哭?不忍心叫你这么早起又不得不叫你起早!这是一个母亲内心的纠结与不忍。生活所迫,必须叫醒儿子;母亲慈爱,不忍心叫醒还需睡眠的儿子。于是就含着泪叫醒儿子。老舍的母亲亦如此,含着泪送作者三哥,又含着泪接回来。需要母亲接送,说明三哥年龄不大,但迫于生计,家里有更年幼的弟妹,作者三哥仍要卖花生或其他东西贴补家用。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足见作者小时候有眼色又勤快,从心肯上进替母亲三姐着想。这些富有画面感的生活气息令人感动。

        第四次涕泗并流是八国联军进家搜财物的第12自然段。“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于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作者是亲历过被侵略者抄家乃至差点儿丧命的悲惨遭遇的。他性格中的骨气,他后来提笔支援抗日,童年的经历,是他一定反抗侵略者的原因。

第五次落泪是13段“我”终于师范毕业,将任小学校长,说了那句“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时,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老母亲含辛茹苦,小儿子也学有所成,可自己谋生了。母亲此时的泪,或许有欣慰,有苦尽甘来,有酸楚,更有喜悦。

第六次落泪是13段,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我”除夕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又要走时,母亲递给我些花生,“去吧,小子!“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磨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父母与子女亲情一场,注定是渐行渐远的离别。儿女可远赴天涯,却是母亲一里的牵挂。

第七次泪眼迷失是15段“七七事变后,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接到家信,作者不敢马上拆开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作者连用三四个“怕”字,而且是两处。母亲年事已高,国家动荡不安母亲想念幼子,幼子却奔赴西南为国家民族尽力,不在眼前。忠孝不能两全使作者对生身母亲有了无尽的愧疚和亏欠,以致心不能安,害怕听闻母丧的消息,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生命遗憾发生,害怕自己成为无根花木的悲哀。


六年前教《我的母亲》时,虽也感动,却并未涕泗并流不能自已。今下午情不自禁泪眼迷失,还有个担心,万一职评时抽到这一课对着评委泪不能已该怎么办?真的,也许是近三年学习传统文化心变柔软了,也许是年岁与增更能体会母亲的不易,乃至母亲的母亲------外婆的不易了。外婆的慈祥仁爱,专吃亏不吵嘴不打架,像极了老舍的母亲。妈妈的坚韧顽强,愈挫愈勇的勇毅,也很像老舍的母亲。我作为多子女家庭的幺女,和老舍一样受大姐照拂较多。我大三时读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行文一篇作为期末作业。我敬佩心怀善念,温和平易又坚守操守的老舍先生。所以数维度的重合让我产生了非凡的情感共鸣,甚至我的状态即是作者行文时的状态。

作者行文于1943年,今年2022年,79年跨越时空,我走进了老舍先生不朽的作品里,生命体验中,内心情感深处。这,就是质朴情真的散文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老舍《我的母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