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博物馆【连载2】:陶器(史前)下篇

陶器上篇提到了半坡文化,又说属于仰韶文化,似乎有点绕。跑个题,大家听过很多文化的名称,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凌家滩文化…… 还听过四大文明、玛雅文明、殷商文明……

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网上一搜各种解释包罗万象,但大多好像并没说到点上。国际上对文明的定义:1、有没有形成聚居的城市,2、有没有文字,3、有复杂的礼仪建筑。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就是把上面第3条改成有没有青铜器。上面列出的那么多文化,全都在文字上面没达标。而殷墟刨出了甲骨文,所以能称为殷商文明。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后来发现,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可广了,从1921年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在仰韶文化中,有西安附近的半坡文化,有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等细分支流。

仰韶文化中,最出名的货应该就是 人面鱼纹盆 了,这个出现在我们历史教课书中的重点器物,出名到我再多介绍几句都显得大家没文化的地步。还是直接贴出图片,下面3个盆都是人面鱼纹盆。

这3个盆的其中一个是藏于国博,请问是哪一个?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看就知道A盆品相最好,当然是最好的那个被撸到国博去了。这个A盆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B盆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为镇馆之宝。C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品相最差,当然放置位置也比较一般,来证明仰韶文化最核心的地方是在咱们大陕西。

而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2000年),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将彩陶又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并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博中有3件陶器非常值得一说(我写到这里说了多少国博的货啊,但是没办法,陶器的好货都在国博。等到了瓷器篇,国博就落寞了,各个省博的货开始大放异彩)。

因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的 涡纹彩陶罐,于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

涡纹彩陶罐,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个罐子又高又大,表面非常光亮,像被抛光了一般。当时我找了各种角度,想给它拍个不带高光的美颜照片都难,凑合看吧,我的手机只能拍到这个水平了,想看仔细去百度或者去国博。


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盆上画着几个小人,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的翩翩起舞。在国博,该盆与贾湖骨笛、陶埙(陶制的乐器)在一个展柜中,为了展现原始居民的音乐舞蹈的生活。请大家放大图片看,那小鸡鸡甩起的高度,估计这个舞蹈跳起来的幅度也不小。


裸体浮雕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万计彩陶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裸体浮雕彩陶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该浮雕的下腹部夸张的塑造了生殖器的形象,对其性别有3种争论,一种是男,一种是女,还有一种是男女兼有的双性人,其中认为是双性人的比例最多。在我看来,这个还用讨论么,这肯定是个女的啊,上面那个突起一丢丢就是小鸡鸡啊?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不好,接生下来的小孩脐带没结扎好,肚脐眼突出也是很正常的嘛。至于胸为嘛那么小,请参照上面维纳斯的那段。毕竟那个时代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刻画一个女性,歌颂一下生殖器也是很正常的。像出土的陶祖(陶制男性生殖器)的数量也是不少的,男人可以歌颂,女人当然也可以。

比如 红山文化女神像 就是典型的女性崇拜。该像于1985年左右,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的牛河梁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红山文化的女神庙,和头像一起出土的还有6座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像。该像属于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前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博物馆有复制品展览。

因其形象比较狰狞,我怕直接贴出来把胆小的吓着,所以挑了张可以接受的上图照片。如想看原图,请自行百度。

再比如原始的陶鬲,由陶鬲的形象慢慢转化为青铜鬲。下图是我拍的一个陶鬲。请大家自行想象,像不像一对没有穿过胸罩的下垂的乳房?说明那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女性性征是被塑造出来歌颂的。

陶鬲,现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  




在仰韶文化的东边的山东地区是大汶口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300~2600年,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是龙山文化的源头。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

八角星纹彩陶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根据网上查是藏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但当我在山东博物馆的独立展柜里看到时,让我兴奋的立马对鲁博翘大拇指。

八角星纹彩陶豆,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这个器物较大,制作精细,最让人不解的就是那上面的八角星,有人认为是光芒四射的太阳,有人认为象征天空和大地,还有人认为是一种祭祀符号或者图腾。类似的符号在凌家滩玉鹰上也曾出现。

凌家滩玉鹰,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红陶兽形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馆藏于山东博物馆。这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猪的形象,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畜。

红陶兽形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灰陶镂空器座,于1971年山东济宁邹县野店出土,藏于山东博物馆。可以看出那时的陶工已经开始尝试不同材质、使用镂空技法,其器物也越来越复杂。

灰陶镂空器座,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考古学家们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等时间到了公元前2500年附近,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区域渐渐被龙山文化所替代。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500~2000年。

此时由黑陶代替了彩陶,并且青铜出现了。大家千万不要把彩陶和黑陶类比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听名字感觉彩陶更牛B。等你看到了博物馆中的实物,你才会意识到所谓的彩陶就是制作粗糙的黄泥巴罐子上画了点黑、红色的花纹而已,而黑陶虽然器壁绘画没了,但是器物的精细程度明显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1931年,梁思永(梁启超儿子,著名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殷商、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 仰韶文化 → 龙山文化→ 殷商文明 的相对年代关系。

龙山文化有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下面几个蛋壳陶都是馆藏在山东博物馆,件件都是精品。

蛋壳黑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蛋壳陶的陶壁最薄的地方在杯沿处,只有0.2mm,最厚的地方在底座,也仅仅只有1mm。像这么薄的杯子,估计用现代工艺去做,也不是那么容易。当时,这些杯子估计也是用做祭祀用品,而不是生活用品,否则一不小心就碎了一地。

国博中也有展览蛋壳陶,就是下面这2件。可以明显看出,和鲁博比还是略逊一筹的,再向鲁博翘个大拇指!

蛋壳黑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我本来想把陶器沿着商周秦汉继续写下去,想列出河北博物院里看到的那一排排的长得酷似青铜器的陶方壶(战国时期):

陶方壶,战国,现藏于湖北博物院

还想说说我们的陶俑(秦俑、汉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然而我觉得不应该像这样记流水账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继续,因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出现了,我大中国逐渐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最原始的瓷器青瓷也在商代中期出现,陶器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

当进入二里头文化(传说中的夏朝)时,较复杂的青铜器开始出现。比较代表性的有,藏于国博的二里头青铜爵(最早的酒器),藏于社科院的网格纹鼎(最早的鼎)。陶器是制作青铜器的必须器物(请自行百度范铸法、失蜡法,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如果没有陶器,也就没有青铜器。

至于陶器在接下来的商周秦汉如何变化,我想等着后几篇再来细讲。下一篇还是先来介绍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国之重器 —— 青铜器。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不错,不妨关注我一下  :)

你可能感兴趣的:(逛逛博物馆【连载2】:陶器(史前)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