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将领拥兵自重,成为压死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题/《大明风华》:将领拥兵自重,成为压死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文/福尔摩小登

  •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下令,让各地军队北上勤王,但却迟迟不见援军,最后崇祯皇帝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自杀身亡。

其实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明朝军队至少还有一百万。根据历史记载,崇祯皇帝自杀后,明朝的军队还有“楚镇兵五万余”,“四镇兵各三万”,“有京营六万”,“复有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十二万”。

同时山海关吴三桂有4万关宁铁骑,左良玉手下有近八十万的明军,山东总兵刘泽清和总兵高杰各有不下于5万人的部队。这一共加起来近一百多万的明军,为什么都没有去勤王呢?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析下。

一、崇祯皇帝下令勤王时,各地明军都在干什么?

明末时期,崇祯能够调动的军队只有孙传庭的部队,但这支部队已经在一年前被打光了。剩下分散在各地的军队,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勤王命令后大多都不执行。

刘泽清收到崇祯帝的勤王命令时,撒谎称自己坠马受伤,拒不奉诏。高杰则持观望态度,静候事态发展。左良玉军队最多,他的动作最慢,当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时,他才向朝廷递交出兵计划。

反而是吴三桂,在接到命令后立马出兵了,但还没来得及去,崇祯皇帝就死了。

二、造成各地将领不进军勤王的原因是什么呢?

1、常年拖欠军饷

明末时期,崇祯的穷大家是知道的,常年拖欠士兵军饷。那年头“手里没把米,鸡都哄不住”更别说,左良玉、刘泽清这种人精了。这些将领手里的兵都要吃饭,让别人饿着肚给你卖命根本不可能。比如左良玉,手下军队八十万,由于朝廷常年不发军饷,他便开始让士兵在江边强抢,士兵完全如同强盗一般,让周围百姓苦不堪言。

2、对崇祯皇帝的不信任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他做皇帝期间,光是六部大臣就换了八十多个。上次清军攻打北京,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千里救援,结果北京城是保住了,但袁崇焕却被崇祯下罪。最后以叛国罪凌迟处死。就冲崇祯的这种性格,各地将领大多都不愿意前往勤王,怕走袁崇焕的老路。

3、崇祯皇帝办事犹豫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但勤王诏书三月初六才发出去,此时实在是太迟了。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才接到圣旨,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

四月初七日,史可法完成准备工作后,亲自率兵渡江准备北上“勤王”。可就在第二天,却接到崇祯皇帝已经在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当时通讯信息落后,消息传递缓慢,再加上崇祯办事太犹豫了,颁个诏书都得和大臣们商量好几天,所以把自己耽搁了。

4、明朝末私兵制度,造成武将专权

明朝末年,孙承宗在萨尔浒之战后,由于明朝卫所军户制度的衰败,明朝军队不堪一击。提出了“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的策略。募集辽东地区的本地人组建“关宁铁骑”以来,明朝虽然一度出现了延缓迟滞满洲八旗的势头,但是也从此开启了“军队私有化”的魔咒。

随着局势日渐恶化,明朝中央朝廷对地方军政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衰弱。在战争乱世中野蛮生长起来的军事将领,手里有兵又有枪,拿着手里的军队做资本和朝廷讨价还价,为自己争取利益。今天要粮食,明天要军饷,后天要官位,但是一打起仗来,他们又纷纷想着保存自个儿的实力,跑得比谁都快。此类人,有贺人龙、左良玉、吴三桂等。

三、总结

明朝建国以来就一直在防备武将专权,实行“将兵分离、太监监军”的政策。但有时候你往往怕什么,就来什么。明朝末年武将割据、将不听调,终究成为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风华》:将领拥兵自重,成为压死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