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恨歌》和《琵琶行》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是大唐宣宗在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后,用《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部最伟大的作品对他六十余年诗歌生涯的总结和赞誉。
其实,这这两部家喻户晓,流传天下的作品同样是对白居易一生缠绵悱恻,凄美绝伦的爱情总结。
千娇百媚,善解人意,和玄宗生离死别的杨贵妃,漂泊江湖,凄冷苦楚的琵琶女,其实都是白居易心中的一个影子,承载着他一生最真实的痛。
写《长恨歌》时,白居易已三十五岁,仍孑然一身,这位当时的老大龄青年一次次拒绝了仰慕者拋来的绣球,拒绝了母亲介绍的一个个名门淑女。因只他心中已经有一个人,虽然这段感情已濒于绝望,但他还在坚守着那份无望的希望。又或许是他的心已死,不会再对除她以外的任何女子再起波澜。用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元稹流传千古的两句诗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时白居易担任周至县尉 仕途也很不顺利。有一次和一干好友到兴平的仙游寺游览散心。那里离马嵬驿不远,他们自然谈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那段旷世绝恋,有人兴起,提议各人用不同的体裁来描述这个故事,使它千古流传。
当白居易提起笔,他脑中首先映现的不是千古一帝唐玄宗和惊艳盖世的杨贵妃,不是皇家帝妃人尽皆知的传奇爱恨,而是一个世间普通女子落寞孤独的倩影,而是自己和她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因母亲的反对,爱而不得,饮恨半生的悲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与其说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天人永隔的哀悼,还不如说是对自己和她近在咫尺却天河相隔,彼岸花夕的凄惨倾述。
现在自己已和她远隔千山,相聚无望,一部《长恨歌》又怎能写尽和她的悲欢离合,又怎能道尽和她的泣血之痛。
几年后,在被贬江州途中,白居易竟然和她不期而遇。彼时他四十四,已然娶妻生子,而她已届四十,仍孑然孤身,带着病重的老父,流浪卖艺,无依无靠。
白居易肝肠寸断,爱情的悲凄之外又加上了无限的愧疚和悔恨。她为自己一生未嫁,耗尽青春,却落得天涯飘零,一生凄苦。命运竟然对她如此不公,却又让他情何以堪呀!
他们还是各分西东。
于是,在不久后的一个黄昏,在凄冷的浔阳江边,当流落江湖的琵琶女哀怨的琵琶声响起时,他对和琵笆女一样天涯飘零的心中的她的思念,担心,愧疚……像决堤的江河一样,不可阻挡的夺路而出,一泻千里。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从《长恨歌》到《琵琶行》,白居易和她的爱终于被命运演绎成绵绵的遗恨。这算是一个结局吗?因为他和她从此失去了联系,再无交织。只有他们用爱情的血泪凝成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在天地间千年传唱,延续着绵绵悲音。
她是谁?
她叫湘灵!
二 湘灵
她叫湘灵
湘灵原指湘水之神,是古时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寻夫不遇,投江殉情,化为湘水之神,又名湘灵。湘灵一直是“贞洁”“女神”的代名词,又因唐朝著名诗人钱起在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名扬天下,所以当时取湘灵这个名字的女孩子甚多。
但是,这个名字似乎早已在冥冥中注定了她爱情和人生的悲剧。
她生于古老美丽的濉水河边,河的不远处有离山,长着年年青绿的符草,因此这座小城取名符离。
为躲避战乱,白居易十一岁时,父亲携全家迁居于此,他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此地的钟灵毓秀,让白居易十五岁时就面对着离山和遍野的符草吟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离山濉水也滋养了美丽可人,千伶百俐的湘灵。她虽出身农家,却敏而好学,小小年纪,竟也略通诗词音律,这让身为邻居的白居易吃惊不小。而湘灵也十分仰慕这位小哥哥的诗情才气,不时上门切磋请教,两人不时诗词唱和,品竹调丝,不时又辩驳诘难……欢歌笑语响彻在白家毓村草堂的庭院中,两颗单纯而炽热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这一年,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
白居易当时所作《邻女》,就是对湘灵真实生动的描述。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此时的白居易已然对湘灵满是仰慕,他在憧憬着两人美好的未来。
两年后,刚加完冠冕礼的白居易就迫不及待的向母亲提出要娶湘灵为妻,但母亲婉转地拒绝了他,劝他趁青春年少,要把心思放在考取功名上……。
母亲的话犹如一瓢冷水,浇醒了白居易和湘灵以为水到渠成,一帆风顺的爱情美梦,不过他依然对未来能和湘灵在一起充满了信心,只要自己努力考取了功名,母亲就没有阻拦的理由了。
于是白居易读书更加刻苦,以至于夜以继日的苦读使口舌生了疮,而端书时靠着桌子的手竟然磨出了厚厚一层茧,头发也在短短几年里全部变白。
白居易近乎疯狂的苦读,只是为了能早日考取功名,能名正言顺的和湘灵在一起。
而他和湘灵,正马上面临分离。
为了让白居易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提拔,也为了把他和湘灵这对恋人分开,让时间淡化他们之间的感情,白居易尊母亲之命离开符离,去往江南投奔叔父白季康。
这是他和湘灵相恋以来的第一次分别。
热恋中的人一日不见就如隔三秋,又何况千里远行,隔山阻水,那该是怎样的煎熬。白居易只能把痛苦和思念倾注于笔端,一首接一首地给湘灵写诗,《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都是那时写的。
但聪慧的湘灵从这次白母的态度中隐隐感觉到什么,她开始担心,横亘再他们之间的巨大的门第差距……,她唯有用对爱的诚心来祈祷上天,同时她也暗下决心,无论什么情况也绝不放弃,至死不渝。
三 分离
公元800年,对白居易来说是大喜又大悲的一年。
这一年他金榜题名,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而且是同届进士中最年轻的,他只有二十九岁。
唐代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你五十岁中了进士还算年轻的。因为唐代科举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全国也不过二十人左右,竞争异常惨烈,白居易可谓是年少得志。要知道贺知章三十九岁那年中了进士还被认为是非常年轻的,唐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士及第。
金榜题名后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白居易乘着这难得的吉时良辰再次向母亲禀明,要娶湘灵为妻。没想到母亲断然拒绝,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白家世代官宦,你有着大好的前程,湘灵再好,也不过是一山野村姑,你们怎么可能是一路人呢?只要我活着,是不会同意这件事的,你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白居易瞬间从大喜陷入了大悲,母亲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将他和湘灵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的美梦击得粉碎。他忍不住仰天悲啸,为什么两情相悦,真挚纯洁的爱还会有世俗这么多束缚?
最可悲的是他不能反抗,也没法反抗,否则不孝的罪名就会让他身败名裂,不容于世。所以母亲的话就是他和湘灵命运的判决书,如绝天之刃,寒气逼人。
……
为了能有挽回的机会,为了能让母亲回心转意,白居易在家乡符离一住十个月,直到离山的草由荣转枯,但母亲的心意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公元804年,白居易被授予校书郎的职位,也算是有了稳定的工作,为了能更好的孝敬母亲,他决定把家迁往长安。离开符离之际,他再一次向母亲恳求,让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的婚事 母亲还是没有答应。
那一年,白居易34岁,湘灵也已30岁。
在送别的人群中,他望眼欲穿,也没有找到湘灵的身影,他知道,这又是母亲的安排。
这一去,万水千山,这一别,天涯两端,他和湘灵的愿望完全化为了泡影,连见面的机会都渺茫了。
一路向西,每一步都是这样艰难,每一步都是他拋离湘灵的距离。他和她,似乎燃尽了最后的热情,心如死灰,如果没有湘灵,那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此后,他拒绝了一切仰慕者抛来的绣球,也拒绝了母亲无数次介绍的名门淑女。他的心,似乎遗留在了离山濉水下,守护着那个孤独的女子,而热闹的长安城里,只是行走着他的躯壳。
公元808年,白居易37岁,整日郁郁寡欢的他尽显沧桑憔悴。加上以前就白了的头发,无人再认得出这是当初意气风发的天才少年。母亲既失望又悲伤,决定以死相逼……
白居易妥协了,他娶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杨春兰为妻。而此时符离的湘灵,已过34岁,还是孑然一身。
故事到这里,其实应该结束了,白居易和湘灵,再无在一起的可能,他只有把和湘灵缠绵悱恻,凄凉悲绝的爱倾注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玄宗和杨贵妃被命运活活拆散,阴阳两隔的绵绵苦恨,他和湘灵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生离当死别的无尽遗恨,足以使《长恨歌》不朽。
但故事还不能结束。
因为流落江湖,凄冷苦楚的琵琶女还没登场。
……
四 遗恨
有时,老天给人安排的命运就是这么悲惨。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
在此带罪失意的苦旅中,他竟然又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湘灵。而湘灵此时的境遇,比他更悲惨。
白居易离开后不久,湘灵的老父就病重了,湘灵因没有成家,只能独自扶养老父。而一个身单力薄的弱女子,如何能扛起那粗重的农活,不得已只能离开家乡,凭着少年时学的一点音律,加上一副浑然天成的好嗓音,一路卖艺,流落到此。
这时,她已四十岁。
望着眼前衣衫褴褛,形同老妇的湘灵,白居易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眼前这个女子,曾经风华绝代,却为了自己一生未嫁,耗尽了大好年华,以至于成了水中的浮萍,无依无靠,一生飘零。白居易的心中,又增添了无限的愧疚和悔恨。
抱头痛哭后,他们还是分开了。
白居易其实很想带着湘灵,免得她再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已经不能这样做了。
他是贬官,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期待他露出可以抓住的把柄,给予致命一击。
母亲生前明令今生不许娶湘灵,而母亲过世,他娶了湘灵,就会授人以不孝的口实。而他被贬江州一个重要的罪名就是“不孝”。(他母亲因观花坠井而亡,而他曾经写过有关花和井的诗,而被安上不孝的罪名)。
他是贬官,已经千夫所指,万人唾弃,他不能再越雷池,不能再有闪失。
他只能再次看着湘灵离开,像浮萍一样飘向那未知的旅途;他只能强颜欢笑,而心中对湘灵的爱和愧疚的血泪,已悄然酿成如如海的苦酒,让他麻木,将他淹没。
不久后,在浔阳江边一个秋日的黄昏,当一曲带着飘零伤感,哀怨凄楚的琵琶声骤然响起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如海一般的苦涩和哀愁,绝望和悲怆,如山呼海啸般奔涌而出……。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是啊!满座的人又有谁知道他的心事,世上的人又有谁懂他的悲伤啊!
他不仅是在怜悯漂流江湖的琵琶女,更是在感怀比琵琶女还要凄惨一百倍的湘灵啊!
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上天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凄凉苦楚,成为人间悲剧,但却出乎意料地催生和促成了《长恨歌》和《琵琶行》两曲千古绝唱。
五十三岁那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回京途中,想在当年的重逢之地寻找湘灵,但世事变迁,人去楼空,湘灵,从此永远消逝在他的生命里。
没有人知道湘灵以后的遭遇,也没有人去记录乱世中一个普通女子的心酸,她就好像家乡离山上的符草,岁岁枯荣,自生自灭。
只有他们用爱的血泪谱成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永存着他们爱的精魂,在人间千古传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