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宝中学简史

淮宝中学是洪泽区域内建立的第一所军政干部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也是洪泽区域内第一所中学,它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由淮宝抗日根据地的党政部门举办。

1940年8月,新四军罗部和八路军黄部共同开辟了淮宝抗日根据地。淮宝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淮宝党组织和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党组织从培养地方干部出发开始着手筹办一所中等学校。

1941年2月中旬,由淮宝县委宣传部长曾部长负责筹办了青年干部训练班,曾部长亲自担任干训班主任,吴锡昌担任大队长,韦锡琢负责学员的吃住生活及学习用品。干训班共招收了学员60余人,全部课程都由曾部长一人讲授,学习期满两个月后,由组织部门分配到了区、乡一级政权机构工作。

1941年7月,在举办干训班的基础上,淮宝县委决定筹办一所有相当规模的中学,培养一批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以解决根据地建设急需的人才,于是招收了100多名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由于这些学员过去都是读私塾的,数理化基础差,因此必须先给这些人补习数理化,所以就称这期班为淮宝联中补习班。

学校校址设在岔河镇东滩。1942年,补习班又招收了进步青年100余人,淮宝联中补习班也随之正式改称为淮宝中学。校长由淮宝县县长李斌兼任。

改称淮宝中学后,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体育、图画等11门课,教材都是教师选编好授课内容后,由学校油印处刻印的,在授课前发给学生。学校每天开设6节主课,2节副课,雷打不动。新四军陈军长、张副军长、新四军四师彭师长以及淮宝县委的领导同志,都曾到淮宝中学为师生作过时事报告。

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部门工作,其中多数到部队工作。当时因宝应、盱眙、淮阴、淮安的日伪军经常到淮宝一带“扫荡”,学校人多行动不方便,于是淮宝县委将淮宝中学本部设在韦集区的严家渡,分部设在黄集区的大陶庄,师生上课大多数选在树林里。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学校对学生一律实行军事化管理。

1943年,淮宝中学增设了师范班(后改为文教班),学制两年,师范班学生毕业后,有的分配到党政军各部门做文教工作,有的分配到根据地新建立的小学任教师。淮宝县委为了给师范班学生解决实习基地问题,将严渡小学改为淮宝中学附属小学。

淮宝县委还在淮宝中学开办群干班和财会班,抽调乡、村有一定文化的年轻干部200多人到群干班培训,后又抽调50余人组成财会班学习财务管理。群干班和财会班的学制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毕业后立即分配到部队或地方工作,分配到地方的一般都担任区级以上干部,少数担任乡级干部。

这时,淮宝根据地政权已经较为巩固,淮宝中学分部也迁到了严家渡,这时师生员工已经发展到了七八百人。

淮宝中学学生大部分是公费生,附属小学也有一小部分是公费生。这些公费生大多数是在根据地工作的同志和部队指战员子女,学校工作人员和这些公费生吃公粮,烧公草,还有一些其他学员或走读,或自带一些粮草,不足的由政府补助。

当时学校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学校只有几十间篱笆草房作教室,师生都只能寄住在群众家里。学校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东西按时还,损坏东西照价赔偿,早晨起来打好被包,搞好庭院的环境卫生,把群众家的水缸挑满水,因此学校师生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这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学生上课从未坐过板凳,吃饭基本没有用过餐桌,休息睡觉也从未摆床挂帐。在这样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从大城市来的几十名大学毕业生教师,从来没有人叫过苦,几百名青年学生对这种艰苦生活也从没犯过愁,校园里和师生所到的地方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和读书声。

淮宝县委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淮宝中学的政治领导,将学校党组织由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委员会。学校行政上,设行政部(管理群干和财会班工作)、师范部、初中部、生产部(管理学校的生产自给)、附小部、训育处、教务处、总务处、油印处,另设一个医务室,以方便师生治病。

淮宝中学各班级的学制虽有大体规定,但不一定都等到学生完成学制毕业才分配工作,而是根据党、政、军各部门的实际需要,按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文化水平,随时可以分配工作。

大规模的毕业分配只有1944年、1945年、1946年三次,每次分配都有几百人。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以适应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学生分配前大多数先被派到县工作队参加土地改革、整风和大生产等运动。

1942年10月,党中央发出号召,要求根据地军队、机关、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学习南泥湾精神,生产自给。淮宝中学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即掀起开荒种地、大搞副业生产的热潮,先后在十五堡、曹庄、谈其庄、曹庵、梁圩、应集、严渡、三圩等处垦种了六七百亩地。

到了播种季节,学校暂时停课,集中力量抢耕抢种。当时牛力比较少,为了按时播种,学校就以人力换牛力,即组织师生为有牛的农户干活,以换来牛力耕作,同时采取“人拉犁”的办法抢耕抢种。播种后,从田间管理到收割,都由学校师生自行负责。种的粮食品种有玉米、高粱、黄豆、绿豆、大麦、小麦、水稻等,这些粮食收获后,全部归学校所有。

学校除了种几百亩地外,还搞了不少副业。如种蔬菜、开油坊、磨豆腐、挂粉丝、磨面、养猪和鸡鸭等,并种了几亩田的烟叶。由于学习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学校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师生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师生天天都可以吃到豆腐、百叶、猪肉等,每星期还可以会一次餐,逢年过节都改善伙食。这时候,所有学生也都不需要再交学费、课本费了,师生的口粮和烧锅草也不再要学生带了,学校自行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第七军172师和整编第74师大举侵犯我淮北解放区,华中分局决定暂时放弃“两淮”地区,淮宝中学随军撤到了盐阜地区,随后与盐东中学(原盐东县中学,现并入盐城市射阳县)合并。

至此,淮宝中学前后共办学5年多时间,学校共为我党培养了军、政、财、文等干部2000余人,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县史有关资料修撰)

你可能感兴趣的:(淮宝中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