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Tools of Titans》打卡的时候,思考过如果要出一份半小时的逐字稿,我要怎么来组织,又该如何讲述?现在的内容貌似比较散也很杂,不过转变一下思维,从介绍一个很厉害的“朋友”给更多的人这个角度出发,瞬间纠结就没有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书籍本身不能从多个角度梳理出好多条脉络,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牛牛式随意地介绍那些我觉得有意思的灵魂。
今天出场的,是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其人,以《爱情笔记》成名,写过《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等等哲学式夹叙夹议的叙事类艺术小说,除此之外,还写过一本很著名的小品文集,叫《身份的焦虑》。
书评人葛雷兹·布鲁克对阿兰的评论很有意思:“这种奇才作家,恐怕连扫把的传记都写得出来,而且这柄扫把在他笔下绝对是活灵活现的。”
他的文章如何,你可以自己去找书来体会。而《巨人的工具》里,介绍了他的一些处事态度,却让我觉得很受启发。
通常我们在碰到一个脾气不好的人时,要不是骂回去,要不是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要不就是憋成内伤……
阿兰用的方法是问自己3个问题(这个方法来自比尔.克林顿):
他睡够了吗?
他吃了吗?
是不是有别人让他不开心了?
通过这样简单的核查清单,自己的纠结一下就少了很多,不会去恶意揣测别人情绪糟糕后面的动机,也不会把别人的问题归咎到自己的身上,同时,也能从心理上去体贴、共情对方可能遭遇的不顺。
不仅如此,他还在2008年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情商教育机构,叫“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学校,制作科普短片帮助大家佛系过一生。比方说《如何在丧丧的生活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他看来,你越知道自己要啥,别人能够对你造成的干扰就越少。只有当自己都“敢问路在何方”时,外界的噪声才会影响我们并造成威胁。
早上给老铁们发碎碎念,意识到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一个“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的人,又问到自己几个问题时,包括了“如果总指望别人,那还要自己来干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阿兰给出的应对措施同样很简单、很粗暴、很扎心:
在你责备别人不了解你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对自己足够了解吗?即使幸运如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你跟别人的沟通和了解又足够多吗?”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通过对自己扎心、内省从而不断进步的原因吧。有时间把手指指向别人,在各种寻求关注中自怜自艾,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探求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会让我们少却很多烦恼。而自省的办法,在成甲的《好好学习》和《富兰克林自传》中有很详细的描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翻书。
阿兰的方法,未必是实战派,比如说推荐哲学家,让我们从哲学和精神方面去体悟:伊壁鸠鲁、塞涅卡、奥特留、柏拉图、蒙田、叔本华、尼采、罗素。
这些人,在我的感觉,就是那种无论身处多low的状态,都能从正面发现人生意义的人。
如果能从任何地方发现生命的意义,能够把扫把的传记也写得活灵活现,也就不稀奇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