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中庸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就让老天处置我吧!让老天处置我吧!”



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老百姓早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中庸了。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适宜、舒适到极致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做任何事一出手就合适,才叫中庸。

孔子甚至认为自己都做不到中庸,他说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谁能够真正达到中庸。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墙头草,不是“差不多就行了”的敷衍。我们用下面的例子解释中庸是什么?它有多难达到。

暴力不好,软弱也不好,勇敢才是中庸。

奢侈不对,吝啬不对,慷慨才叫中庸。

自卑不对,自大也不对,自信就是中庸。从这个自信角度来看,人们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自信。

一个人无知,不愿意学习,肯定不对;但如果整天掉书袋,变成书呆子,也不好。好学就是中庸。

无原则的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但是不爱孩子更不对,关爱就是中庸。

所有美好的事情,都需要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合适的状态。

中庸这件事情太难了,因为太复杂,要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恰到好处,需要思考、探讨、切磋。所以很多人总是希望能有一个极端的、简单粗暴的答案,很多人的是非观,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比如互联网上最容易流行的是哪些内容呢?几乎都是简单化的信息,一个口号、一段热血的内容、一勺心灵鸡汤、一篇煽动情绪的文章……人们觉得好痛快,好痛快!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感受很容易达到一个极端,但这又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

这是孔子的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了!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的提问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能救济天下百姓,能够让大家过上美好的生活,这算不算达到仁的境界了?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让老百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比仁的境界还要高,这是圣的境界。孔子还接着说,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担心,连他们都做不到这一点。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位仁者,就会用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做到推己及人。这句话是用来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己欲达而达人”,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三十而立,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也能够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理想,希望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富有、显达,也能够意识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这种推己及人的能力就叫做“能近取譬”。

孔子认为,这就是达到仁的最重要的方法。

孔子说,只是救济百姓,这不叫圣。因为你要做到圣,得先做到仁,能够“能进取譬”,推己及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真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孔子讲过修炼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修己以敬”,先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拥有道德修养,懂得尊敬别人;第二种境界叫“修己以安人”,不仅要修炼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一层境界;第三重境界,叫“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子贡问这个问题,不仅要修炼自身、安定身边的人,还要关怀大众,让百姓安身立命。

这三重境界中,请两个境界属于“仁”的层面,而第三个到达了“圣”的层面,这是连尧、舜都很难做到的。

如果我们只从温饱的角度考虑如何救济百姓,那境界算不得多高,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修己”的角度出发,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在生活中,当我们接济一些经济困难的人时,不应该只想到给钱,还要推己及人,想到如何才能真正帮他们安身立命。我们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志气和智慧,给他们提供立足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拥有推己及人的能力,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也要如何理解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见南子;中庸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