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叠踪西狩---游牧民族大进军
八角呵呵大笑,道:“这就是‘日耳曼八虎闯欧洲’的故事。而让西罗马帝国没想到的是,他们没有被入侵的匈奴人消灭,却在日耳曼蛮族的打击下灭亡了。结果,这就给后世的欧洲、甚至是北非,留下了一大堆的日耳曼国家。”
“而且,跟很多学者和史家所说的相反,在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之后,日耳曼民族并非如预料般的融入了罗马文化,反而是将对方给同化了---在整个中世纪,大半个欧洲都充斥着‘蛮族’国家,不承认也没有用。”
小武诧道:“你是说,英、法、德、意、西等国,都曾经是‘蛮族’国家?”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只不过千年以后,东罗马帝国也灭亡了(1453年),日耳曼国家才从向西逃亡的东罗马人的文化反哺中、纷纷接受了希腊-罗马文化,然而逐渐演化为近代的欧洲国家。”
“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那些知名的西欧强国至少当了1千年的蛮族国家,情况大约与中国的元朝、清朝类似,但时间还要长得多。”
小武紧缩眉头,喃喃道:“也就是说,中世纪一直是日耳曼文化---比较粗鄙也没什么内涵的文化---占上风的时代。难怪欧洲的中世纪一直没有什么发展,各方面都很落后。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才让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重占上风!”
八角点头微笑道:“没错。不过日耳曼文化同样可以同基督教文化相融合,单单看信仰、并不见得要比罗马文化弱。”
“至少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面,人们也没有发现这种‘西欧文明’到底有何落后之处,日耳曼国家又比罗马政权差到哪里去!”
小武想了一会儿,道:“相信日耳曼文化是比较朴素而且开放的,所以要兼容别的文化并不困难。这种优越性不能被忽视!所以不能够随便下结论,觉得罗马的文明就一定要优秀于日耳曼的蛮族文明?”
八角含笑点头道:“正是这个意思。游牧民族的文化中,条条框框、坛坛罐罐都比较少,故而人民的精神负担不大,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比较快。”
小武恍然道:“难怪你说,游牧的精髓也很值得学习!”
八角捋须点头含笑道:“不错。而且上一课学习的‘立都文化’,主要着眼于‘守’;这一课学习的‘游牧文化’,主要着眼于‘攻’。”
“大凡全局光注重于防守,总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重于进攻,要提倡开放和‘有侵略性’(Aggressive),这就是开拓进取、不故步自封的精神。”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很有道理。这么说来,日耳曼民族大进军的宏伟过程,就是他们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证明!”
八角也笑道:“不错。只不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很多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以日耳曼尼亚为例,那里原本生活着大小20多个部落,若是没有匈奴人强硬逼迫他们,他们也未必能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巨大的潜能未被挖掘。”
小武恍然道:“如果不是匈奴人以武力强行夺取日耳曼尼亚的话,也许日耳曼人一直习惯于当农民、或者给罗马人当雇佣兵的生活,并不会去想还有其它更多的可能性。”
八角点了点头,道:“相较而言,匈奴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更比日耳曼人要强得多了!”
“匈奴人毕竟是自己主动寻求迁移的---万里迢迢地从东亚的北方迁到中亚、再迁到东欧、又迁到中欧;开启了亚欧游牧民族长距离、大规模、自东向西‘狩猎’(迁移)的先河。”
图表5欧洲民族大迁移(375年-568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着一张欧洲民族两百年大迁移的路线图,点头道:“匈奴人去欧洲,走的是丝绸之路的北线吧?即里海、黑海以北。这倒是跟后世的突厥人不同。突厥人西迁走的是丝绸之路的南线,即里海、黑海以南。只不过殊途同归,两种走法都可以。”
八角笑道:“你能发现这一点很好,对游牧民族来说南北两线都是可选的。选择北线进入欧洲的民族主要有匈奴人和蒙古人;选择南线进入欧洲的民族主要有波斯人和突厥人。”
“当然,欧洲人也可以进入亚洲,但是只有俄罗斯人会走北线。在希腊以及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大帝就从南线进入了亚洲;东罗马帝国也不断向亚洲进军,但无法深入。”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的亚欧大陆核心历史、概括起来就是:希腊、罗马等欧洲人想打到东方来;而匈奴、突厥、蒙古等亚洲人,想打到西方去。按照某些哲人所说,文明的主线‘不是西方压倒东方,就是东方压倒西方’……”
小武点头恍然,道:“原来亚欧文明的核心渊流,跟游牧民族的强大程度有很大关系!”
八角呵呵笑道:“若从总体实力表现来看,还是东方的游牧民族要更胜一筹。很多时候,游牧民族选择西进、是因为这样要比留在东方生存更容易一些。于是欧洲人每隔几百年就会看见一批新的东方蛮族过来---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外来者均源自中国北方。”
“这种亚欧游牧民族、一波接一波地自东向西压过去的现象,也被称为‘叠踪西狩’!”
“这是因为在东方文化中、君王逃难往往被称为外出狩猎。当漠北游牧民族受到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压力时、如果站不住脚,其首领就只能带领本族人民,循着前辈部落首领之踪迹,继续到西方‘打猎’去了。”
小武哈哈大笑,道:“好,好,‘叠踪西狩’!这个术语甚好!”
八角捋须微笑道:“然而‘叠踪西狩’这个术语还有另一层含义---意味着西迁的蛮族即使成功地与本土融合、仍然很难稳定下来。”
“原因倒不是因为当地人反扑的力量大,而是几百年后,又会有一批有着同样的追求、更加野蛮和强大的后辈,循着自己的轨迹而来,想要夺取自己业已取得的土地和财产。”
小武慢慢收敛了笑容,点了点头道:“好像正是如此。匈奴人想要的东西、突厥人肯定也想要,蒙古人更是全都想要。而最后来的那位往往最厉害,这是普遍之理。”
八角点头捋须笑道:“照说正是如此。不过有些欧洲历史学家在总结亚欧的历史的时候,反而‘怪罪’中国人会修筑长城。”
“按他们所说,由于中国的长城(The Great Wall)挡住了北方大草原(The Great Prairie)上的游牧民族南下抢掠,导致这些部落缺乏生存物资,于是他们只好接二连三地西征,去中亚、西亚或欧洲讨生活。”
小武哈哈大笑,道:“这也能怪到长城的头上?照我看,很多草原民族是因为在中国强盛之时受到了攻击,这才会西迁而去的,可长城并不会主动进攻别人!”
八角捋须笑道:“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西迁的游牧民族往往会很快跟当地融合,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开拓了新视野、兼容了其它民族的优点,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了新文明;坏处是部分放弃了原先的优势、尤其是丧失了大规模的机动能力---这是游牧民族最大的本钱。这使得他们面对后起的马背民族的时候,又会处于劣势。”
小武一点便透,嘿嘿笑道:“你是说,东方的游牧民族跟西方人一融合,骑马打仗的能力就变差了?”
八角微笑道:“不过总的来说,‘叠踪西狩’的伟大征程乃是人类大规模寻求生存之旅。其内涵波澜壮阔、意义非凡!”
“从汉朝时的匈奴人开始,他们毫不以迁徙为苦,不断开拓眼界、保持思想开放,掌握了同众多其它民族交往的技巧,包括学习他们之所长、并且控制他们。这些都很有借鉴意义。”
小武点头微笑,道:“第一个吃蜗牛的人,总是有点特殊?我听说,匈奴王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代表着上帝给基督徒的惩罚?当然,也有一些人称之为‘黄祸’(Yellow Peril )。”
八角笑了笑,道:“黄祸只是后世的说法。若按此说,‘叠踪西狩’也的确就是一次接一次的黄祸。而‘上帝之鞭’的说法,是罗马人基督徒给出的,但一开始的时候情况并非如此。好吧,我就大致从头说一下。”
“匈奴人刚‘游’到欧洲的时候,对罗马人并无直接威胁;因为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想占据日耳曼尼亚。”
“对罗马帝国来说,匈奴人与自己无关。他们只不过是那些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的北方蛮族之外,另一种长相稍有点不一样的蛮族而已。既然匈奴人喜欢同日耳曼20多个部落互相厮杀,大可乐得坐山观虎斗。”
图表6罗马帝国北方的日耳曼尼亚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微有惊讶道:“哦?匈奴人原本只想要北方日耳曼农民之地?他们是不是愿同罗马人井水不犯河水?”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谨慎地说,只要稍稍从路上其它民族的人那里打听一下,匈奴人就会知道罗马帝国不好惹---或者说强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不好惹。除非完全摸清了对方底细,他们断不会随便进入罗马地区。”
“柿子总是先捡软的捏。欧洲北方的日耳曼诸部落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当地人除了身强体壮以外,面对匈奴人的马匹和弓箭、是毫无抵挡力的。因而当匈奴人在东欧先征服了阿兰人之后,就如同旋风一般地冲进了日耳曼尼亚,所过之处无人可挡。”
小武想了想,道:“日耳曼人是很勇猛的,但当时显然缺少战术和训练。所以罗马人常让他们当雇佣兵,也需要给他们训练。而匈奴人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八角捋须道:“匈奴人对新目标的态度有两个层次。第一,是要征服日耳曼人;自己取代罗马帝国、成为日耳曼诸部落的新宗主。从374年开始,匈奴人及其从属的阿兰人,迅速击溃了日耳曼尼亚地区当时最强大的哥特人。”
“当东哥特人灭国以后,匈奴军队继续攻打西哥特人。而当西哥特人准备据河死守之时,匈奴军队分出一半半夜从上游偷渡,这种强大的机动能力使冲锋部队很快就拦腰击溃了对方的守军。当20余万西哥特难民走投无路之际,只得南渡多瑙河、寻请罗马皇帝的庇护。”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西哥特人是第一个逃出日耳曼尼亚地区的部落,对吧?想来罗马帝国先前一直是他们的宗主国,所以也不能拒绝这些‘难民’的涌入。”
八角捋须微笑道:“多达20万人的人群一次性渡过多瑙河南下,这是史无前例的,就此拉开了欧洲大迁徙的序幕。”
“不过这也是因为此时进入欧洲北方的匈奴人还不算多,他们大部分还驻扎在东欧草原。不然的话,日耳曼难民是根本没机会跑远的。”
图表7匈人帝国全疆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但是当匈奴人发现日耳曼人不难征服之后,他们的后续主力就会大批量迁移过来了。”
八角捻须道:“不错。当匈奴人大致了解了日耳曼人之后,第二个层次的态度就显现了。---匈奴人选择了跟日耳曼人的民族融合,这是他们的统治方式。”
“对日耳曼人来说,必须接受匈奴国王的统治风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同化。举个例子说,著名的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就是身兼数种文明的人、其中当然包括日耳曼文明。”
“说到Attila这个名字,在哥特语中就是‘小爸爸’的意思---意味着他将日耳曼人当成了自己的子民。而阿提拉的几个妻妾,按照记载都是勃艮第人、哥特人、格皮德人、以及其它一些日耳曼部落的美女。”
小武张大了口,皱眉道:“这么说来,匈奴人的统治确实倾向于跟日耳曼人的融合。而对日耳曼人来说,这个新老大(匈奴人)显然和旧老大(罗马人)的风格很不一样。这有什么文化上的原因吗?”
八角笑道:“的确有一个原因是:匈奴人和日耳曼人都是‘蛮族’---都很朴素、而且直率,不像南方人那么花巧,因而融合也就顺理成章。就匈奴人曾经接触过的对象而言,汉人和罗马人是一样的富裕并且文化复杂,与对方融合就等同于被吸收或消灭。”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匈奴人在日耳曼尼亚站住脚了之后,他面对的唯一敌人就是南方的罗马帝国。而当罗马人和匈奴人形成对峙局面之时,如何对待第三方、即日耳曼人的力量,又成为了双方胜负的最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