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灵魂安住》第一章 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8)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全村人都兴高采烈,放鞭炮庆祝。

光复后,父亲的姑表弟陈劲松回老家探亲,在小宝塔奶奶借住的陈家老宅与奶奶见了面,这个陈劲松是南京军中广播电台一个官员,他也是个好人。他的母亲临终前特别交代他要好好照顾奶奶这一家人。

看到父亲这家人活得这么艰难,就把他们都带去了南京。

到了南京,他给安置好住处。这是个大杂院儿,院子低洼,房子坐落在台阶上,像是军营房,没有下水,污水自然流向门外脏水沟里。

南京比他们的老家还热,因为污水不能处理,臭哄哄的。一家三口就住在一间房里,做饭就在门口台阶上。

父亲每天带着小他六岁的妹妹,院里的几个孩子都没上学,好样的就练练字,看看书,父亲是男孩中较大的,他经常领着几个小朋友出去玩。

那时乘公交车不花钱,他们就到处跑。南京城在小孩子眼里说大也不算大,几个孩子几乎跑遍了所有的景点,去雨花台捡五颜六色的石子,看玄武门内的玄武湖、莫愁湖中的莫愁女,看中山陵、明孝陵浩气长存,登紫金山望天文台,那是父亲第一次接触天文知识。他们还逛夫子庙、新街口,去看秦淮河。这些孩子就像一帮小流浪汉。

好景不长,1947年冬,陈劲松带着他手下从南京调往北平,那时京浦铁路不通车了,只好经上海乘船到天津,再乘车到北平。奶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好不容易遇到个愿意管他们的亲戚,陈劲松没办法就又把父亲一家带到了北平。

一路上,货轮和车上都没暖气,可把父亲和妹妹冻坏了,大人冻得直发木,小孩子冻得直哭。

好不容易进了城,他们住进了一个胡同。这里以前是个王府,后院儿有假山石,大水池中有亭台,水中有锡做的仙鹤,周围有灯台,花池等。

大概这是什么王爷的福地,现在却成了北平军中广播电台的驻地,据说它是傅作义的喉舌,里面关押着很多叛变分子,父亲偶尔看到有人被打得遍体鳞伤,用担架抬出去。

他们就住在水池边一个小木屋里,在一位大姨的辅导下,父亲考上了附近的一个小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学费是二袋面钞“金圆圈”,陈劲松还真豪气,那时钱用麻袋装,两麻袋的钞票抗过去父亲上学了。

父亲读小学五年,老师很认真,学校也很负责,每天早升旗,唱校歌,什么“四存教育博古都,熟是大发光民族,教育济在为己任”等。

城外炮火连天,城内炮弹就落在傅作义的院内,逼他接受和平解放,东西长安街变成了飞机跑道,靠空运维持共给,百姓饥饿难耐,怨声载道。解放军政策英明,围而不打,北平最后和平解放,这保住了很多古建筑,也保存下来很多文物,故宫毫发无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傅作义亲自签署和平协议,傅作义的部队在郊区整编,很快就南下打仗去了,可是军中广播电台人员全部编入天安门外的教导团,他们被调往山西大同张家口一带下煤窑背煤。

陈劲松也被要求去进行劳动改造。他一去改造,就没有办法照顾父亲这一家老小了,这一家人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无依无靠。

好在奶奶经过抗日战争受苦受难的考验,她在北海公园找了个清淤泥、挑河泥的活,挣钱养活一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灵魂安住》第一章 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