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浅思维时代

  追求深刻、追求本质是人类开始运用文字概念进行思考以后所产生的思维现象,在此之前,在人类长期所处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代,没有人追求思维深刻,没有人以追求本质为荣。

    形象思维就是直接将眼睛看到的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记忆在头脑中,不但记忆了一个个的感知形象,还记忆了一些感知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当我们感知到新现象时,记忆中与新现象类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紧随其后的感知形象就会被激活,这种感知形象按照一定顺序在头脑中先后登场的过程就能引起人们的行为(注意: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图画才叫形象,我们把眼睛看到的图画称作视觉形象,耳朵听到的声音称作听觉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称作嗅觉形象,舌头品到的口味称作味觉形象,皮肤所接触到的感觉称作触觉形象)【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二章】。

    当需要感知和记忆的形象数量庞大、精确度要求很高时,形象思维方法就远远不足以应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了。形象思维试图感知和记忆全部相关的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忽略这些事物的许多具体差别,用这些事物的共同性来代表这些事物,从而简化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当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用人们发明的特定语言符号来标明时,这个共同性就是概念性思维的“概念”。因此,形象思维是用一个感知形象分别代表一个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是用一个“概念”代表一群事物,从而达到简化信息的目的【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三章】。

    因此,概念性思维是指,在如同形象思维那样观察了大量感知形象以后,先有意识和有规则地将大量感知形象压缩成概念符号,用以代表现实事物,从而对海量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的思维方式【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三章】。

 

    人们进行概念性思维时必须想出一种办法,能用较少数量的概念去代表几乎无穷多的现实事物。人们想出的这个办法就是归纳,它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归纳强迫人们只感知一些事物的共同部分,强迫人们忽略和不注意那些不同和区别,还强迫人们无视感知对象时刻在发生的变化,这样就有可能用一个概念符号来代表一大群现实事物了。例如,“头” 的概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头能和另一个头完全相同,但“头” 的概念却成了所有头的共同的、同一的、无区别的代表。

    所谓追求深刻、追求本质,就是像这样追求用尽可能少的概念去描述尽可能多的实际现象。人们追求深刻、追求本质甚至已经到了如此疯狂的程度,要用一个本质概念去代表我们丰富多彩的的大千世界,唯物和唯心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过去更多注意的是归纳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便捷,在自豪的同时却几乎完全忘记了,归纳也是在我们的大脑处理大量概念的能力较低条件下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以粗略为前提的。人们对这种粗略的容忍程度因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以前某个阶段在某领域这种粗略可以被容忍,当前在这个领域中这种粗略可能就不再被允许。按总体趋势来讲,人们对粗略容忍度越来越低,创新思维方法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越来越迫切【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七章】。

    我们能不能做个逆向思维,不以归纳的层次多为高明,不以概念深刻为骄傲,归纳就停留在对许多细微表象的浅层次的概括上,这样得出的概念就是更接近表象的概念,形成这个概念的内涵时所忽略的事物的差异性就越少。并且归纳层次越浅,概念数量越多,概念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的逻辑树的层数就越少,每个概念接近表象的程度就越大【参阅《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七章】。

    但是,这样做的巨大困难马上就出现了,这无数个浅层概念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不确定概念间的关系就不能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就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传统的概念性思维正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才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即不断归纳出深层次的概念,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概念的数量。

  幸运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现代统计计算条件下,人们处理无数个浅层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需要,也成了现实!人们已经很容易描述出众多变量同时变化的轨迹,并找出众多变量同时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现代统计计算条件下,追求深刻、追求本质的思维传统反倒成了思维误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现代统计计算条件下,我们应该尽快掌握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和战略思维方法【《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有系统描述】

      我们真的已经进入浅思维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已经进入浅思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