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长夏、高血压太少两感

某男,48岁。因发热、咳嗽4天入院。

入院时症见:咳嗽,咯绿痰,高热不退,双肺有大量的干湿啰音。

入院后用美罗培南、头孢地嗪等抗炎1周,中药银翘散加减,病情无明显好转,体温一直波动在38.5~40℃之间。余查此患者,虽高热,但自己并不感到热势高,虽在炎炎7月,仍盖厚被,口干,喜热饮,诉寒冷彻骨,舌苔白厚腻,脉沉细无力。断为太少两感之证。

香薷6g,制附子(先煎)10g,细辛3g,桔梗10g,前胡10g。

服完2剂,即病愈出院。

长夏太少两感

某女,67岁。感寒后周身疼痛,肢节酸痛,畏寒,恶风,流清涕,喜温饮,素有大便干燥。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

时诊在5月,仍棉衣加身,追问知其平素畏冷。断为太少两感之证。

羌活10g,独活10g,制附子6g,细辛3g,干姜6g,炙甘草10g,黄芪30g,白术30g,防风10g,熟大黄10g,肉苁蓉20g,锁阳20g。

1剂而热退。

高血压太少两感

张某,男,67岁。患有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病。入冬时节不慎受寒,即感周身畏冷,自觉寒气侵骨,胃脘冷痛,鼻塞流涕。

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沉细微。体温39.5℃。

断为太少两感、寒邪直中胃腑。

遂予下方。

紫苏花10g,制附子(先煎)10g,细辛3g,高良姜10g,香附10g,炙甘草10g。

2剂病若失。

观此三案,均具桴鼓之效。太少两感,遵仲圣之法,均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用药充分体现了“易变”的学术思想。

第1案为典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但去麻黄不用,乃因南方气候潮湿,且病发夏季,患者苔白厚腻,为夹有湿浊,需以芳香之品以化之;又古人有云,“冬用麻黄,夏用香薷”,香薷发汗兼有祛暑湿之功效,故改麻黄为香薷;并加前胡、桔梗者,以患者咳嗽故也。充分体现了“因时”施药的“易变思维”。

第2案为素有肾阳亏虚之体,复感寒湿之邪,困于肌表,则畏风、流清涕;阻碍经气,故见周身疼痛,关节酸痛,证亦属“太少两感”之例。然患者除身痛外,尚有关节酸痛,说明感寒同时夹有湿邪困于肌表。

麻黄发汗祛风散寒,不能祛湿,故改羌活、独活辛温发汗,祛风散寒,祛湿止痛,配附子、细辛仍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法。

素有大便秘结,酌加熟大黄、肉苁蓉、锁阳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以顾护其本。

第3案亦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法,然其为高血压患者,麻黄有升高血压之弊,不宜使用,故改麻黄为辛温解表之紫苏花而取效。用古人方,重在守法,要善于化裁,正所谓“不可无方,但亦勿拘泥于方”。




12

Aug

ニ零ニ二年

21:17

周五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日期:2022.08.12

运动:跳绳1820

工作:完成微信公众账号文章更。

伤寒论:021-030。

凡身体瘦弱,血不荣筋,四肢酸痛,行走无力,杂方派喜投圣愈汤、十全大补汤;伤寒家则否,根据《金匮要略》“虚劳里急”,给予小建中汤,因突出四肢酸痛,重用桂枝、白芍,不开黄芪建中汤,为一大特色。

桂枝温通经络,白芍养阴补血,改善内在

环境,转化机制,达到驱邪扶正目的。

健脾益气,将大枣之量加倍,促进血液化生,临床观察,很有意义。

诊一神经衰弱,感觉头脑昏沉、记忆下

降、四肢发软、全身酸痛、不愿活动。

以此方授之,计桂枝20克、白芍30克、甘

草10克、生姜10片、大枣30枚(擘开)、

胶饴60毫升(冲),日饮一剂。吃药过

程,亦有间断,共四十剂,恢复健康,精神面貌改观。药力作用,值得巨眼青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2长夏、高血压太少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