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是伪造的爱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里讲到,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是的,我的女儿就是在这种以爱为名的限制中长大的,今年6岁,我也并没有看到在限制中和规条下到今天的她有多自信、有多自律、有多独立。

    “我很爱你啊”“我都是为你好啊”“你吃这些不要命了”“你这样眼睛会看坏的”“你再吃下去就发烧感冒了”“快把衣服穿上你想打针吃药是吧”…………有太多打着爱的幌子满足自己的控制欲,限制孩子/老公的行为甚至感受。

        我和老公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生长环境中长大,自然身上的价值观、规条和习惯也相差甚远,我生长在农村一对淳朴善良的父母,她们用最简单和最朴实的方式来爱着我们姊妹三个,我感受到的是信任、允许、自由、支持、祝福、亲昵和爱,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我独立、洒脱、自由、随性,也自我建立了该有的规条。

      我老公生长在城市一对戏剧艺术家的家庭里,我婆婆性格比较刚强专横,有很强的控制欲,我公公是一个京剧演员后来成为舞台灯光工程师,人很随和慈祥,我老公的性格也是和爷爷很像,但骨子里又有很强的控制欲和规条。

      所以,我家女儿从出生那一刻起家里对孩子的管教观念形式就分成了两派,也产生了很多冲突,因为在我的生长环境里爸妈并没有给我灌输太多的规条,想吃啥吃啥,你只要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爸的原话就是,“好不好吃,吃够吃不够她自己不知道吗,你管他干嘛”。也培养了我这个天生就爱吃的优良嗜好。我的规条和不允许全是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慢慢建立的,而我老公则是从出生开始就有了各种的不允许,严厉的规条,于是就开始对女儿建立了各种规条和不允许。

      比如,不能放任我女儿吃糖、周内不能看电视、不可以在地上爬来爬起、吃饭在车上不可以看手机、吃饭不可以下桌子等等……但一方面有又帮助孩子承担和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每次都要把水果皮削好喂嘴里,帮她穿衣服帮她做很多的孩子能力内的事情,爷爷奶奶更是小心翼翼,这不敢动那不敢碰,生怕碰着磕着、饿着,看似很有道理很有爱的规条和不可以,用了强硬的态度就把规则和爱分成了两派。结果,孩子天天偷着吃,出去就站别人面前要着吃,每天回到家光脚学狗在地上爬来爬去,偷着看电视,偷偷拿手机等,学会了“偷偷”做事情……因为孩子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尊重和主动权。

        我认为规则应该在爱的基础上建立才更有效,父母真的不必这么操心焦虑,孩子吃糖,吃到血液里平衡了,干嘛还要继续吃?渴望想要吃那是因为身体里缺乏这个才会一直不停的想吃。孩子是有感受力的,吃到心脏负担加重,肯定会不舒服,看电视看到眼睛累了自然会去做别的,这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为没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怎么难受怎么来,如果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到今天,还要靠限制才不至于把自己搞坏,那么这个物种早该灭亡了。

      在美国到处都是糖,幼儿园里、商场里和大姑家餐桌上每天都摆放着一个水晶容器装着满满的世界各国的糖果,我和大姑都劝说爸爸放开的吃吧,放弃对孩子的限制,看电视约定个双方都满意的时间就好,果然女儿开始疯狂的吃糖看电视,而且是饥不择食的什么糖都吃什么电视都看(没有中文频道,全是英文频道)照样看的非常投入,一星期以后,我发现吃糖的频率越来越少了,电视也选择性的只看动画片,除了动画片也都转做画画或拼乐高。

      现在在我们家糖果和零食全部透明化,摆在抽屉孩子都能拿的到的地方,想吃就吃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反倒很多零食放到过期也没人再动一下。这就是允许的力量,允许才是真正的爱,允许会使整个人自由,有力量,允许会使所有关系都松弛下来,给孩子更多的允许也就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爱,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做决定的能力,允许,感受到的是一种被尊重。当我们不允许爱人和孩子怎样的时候,潜意识里就是对自己的不允许不接纳,就会越加重自我的控制欲。

      为什么一些人会在无限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身体搞坏,比如酒精成瘾、药物依赖,有的孩子真的会整天碰着ipad,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等永远也填不满。

      所以,孩子无须刻意培养和限制,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限制是伪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