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屋脊到三秦大地 ——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田源同志

      编者按:他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年逾花甲回到了故乡,仍然攀登不止,为家乡百姓的福祉奔忙。他就是被誉为“实学公仆” 的田源先生。



      1941年1月3日,田源同志出生在周至县骆峪乡田家梁村。父母亲虽然都是农民,没上过一天学,但对田源的学习非常关心。田家梁村北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为“暖泉寺”,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温汤铭》,明代隐士康海在此留下了很多诗篇,女诗人王闺媛在这里创作了《暖泉八咏》。田源的儿童时代,就是在设于暖泉寺后殿的小学度过的,嘉庆年间先祖田永顺主持重修暖泉寺的碑石和院中的大楸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外起伏的沟壑丘陵,茂密的竹林,都是他孩童时代玩耍的好地方。

      1954年9月,十三岁的田源到哑柏中学读初中。他被分在甲班学习,从初二年级开始担任本班团支部书记,尽管当学生干部是要花时间的,但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排在前列。三年后,田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1960年,田源从凤翔师范毕业,由学校选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深造,田源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由于他品学兼优,1965年毕业分配到西北大学任教。在陕师大毕业的那年元月,田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大学工作期间按时转正。不久,他响应党中央“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号召,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田源到青海高原工作没多久,就被组织上派到昆仑山下的新城格尔木,当了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

      格尔木是青海高原上的一座新兴城市。南接西藏,北连敦煌,西通新疆,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极为重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一个著名的战略重镇。那里的太阳硕大、灼目,常常是晴空万里,郊区沙地上的胡杨林,丛生的红柳、骆驼草,宁静顽强,动人魂魄。田源主任刚到格尔木时,全城只有四、五座低矮的楼房,其余几乎都是干打垒的土坯房屋,砂石路面的青藏公路穿城而过,汽车一过,尘土飞扬。还可以看到羊群和摇着鞭子的牧人穿街而过。

      1969年中共“九大”后,田源被调到格尔木县革委会从事行政工作,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四年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0年,在新成立的格尔木市,田源由市委办公室主任升任市委副书记。1981年上半年,他向市委提出在内地招聘人才的建议,使格尔木市成为青海省首家公开招聘人才的市、县,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格尔木市中等教育跨入全省前列奠定了基础。在兼任市规划委员会主任时,田源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审定了格尔木的城市建设规划,制订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在格尔木工作期间,田源先后担任过格尔木市常务副市长、市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兼格尔木市委书记。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格尔木大地。不论工作多忙,他都很注重下乡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他骑马跑遍了格尔木市、县所属的每一个区乡公社、每一个生产队,跑遍了全县所有厂矿企业,深入车间和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实情,指导工作。在青海省委机关工作期间,他几乎跑遍了青海高原的每一个县。1985年冬天,他领导海拔4500米左右的唐古拉山地区的救灾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两个多月坚持在抗灾第一线,直至病重住院。我们采访田源同志时,他包含深情地说:那年救灾,确实吃了很多苦,但使千百家藏族同胞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是乐在其中啊!他说现在每当回想起那些年的工作,心里很踏实,也很有感情。他深情地说,青海格尔木是我实实在在的第二故乡。

      田源同志身在青海高原,情系故乡。八十年代中期,周至县开始发展乡镇企业,当时物资紧张,车辆奇缺。时任周至县长的蔡斐然同志风尘仆仆赶到格尔木,请田源同志帮助,联系部队的退役车辆,经田源主任多方奔走,终于为周至购回驻军某部退役的一批车辆,促进了周至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从部队购回了一些钢材解决了周至剧院的建设急需。

      1987年初,田源调任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三年后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又升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1年当选为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他的公仆意识很强,待人和蔼可亲,崇尚实干,生活俭朴,以苦为荣,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工作过的地区,干部群众对其工作精神、思想作风和人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西安市周至县是田源同志的家乡。200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田源主任调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重新回到了古都西安,氧气多了,亲情也多了,他的身体也比在高原工作的后期好多了。2006年元月,他从省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下来,本来可以好好休息了,同年6月,省委又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的重担放在了他的肩上。他激情不减当年,经常带领咨询委员、专家学者出差调研,足迹遍布关中、陕南、陕北县市。2007年,田源同志和省决咨委专家在西安高新区调研,研究了“举全省之力,把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问题。2008年,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必须两轮驱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并和其他咨询委员一起完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课题报告和发挥军工优势,大力发展军地两用产业的课题报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决策咨询的建议。在田源同志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由省决策咨询委、省政府研究室、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大关中发展论坛”,陕甘两省有关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田源同志说,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工作,要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为省委、省政府撰写决策建议报告,既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要求很高。自己一年要亲自参与几个课题的调研,还担任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几个社团的名誉会长,参与指导他们的工作,确实还挺忙的!他说,我们这些老同志都是“自找苦吃”,也是自得其乐。

      田源同志业余时间还和老伴一块儿上老年大学,学习中国书画,因为学习这个专业,他又拿起了尘封多年的毛笔,重新练习毛笔字,可是工作活动太多,常常请假缺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称是个“不合格的学生”。在田源同志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有名家的,也有他自己的习作。田源说,这是他当前的业余爱好,也是继承祖国的文化传统呀!

      田源同志说,他的故乡田家梁村,虽然只有230多年历史,但文化氛围很浓,不到一百户人家,但在外地工作的国家干部职工却达100多人。自打记事起,这里的村民们就喜欢在劳动空闲时听说古典小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入神的听讲《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等历史名著的情景。今年,村民们自发筹资,成立编委会编写村史,这是对家乡的热爱之举,也是激励今人后辈的乡土教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当然有责任关心支持,已欣然受命担任村史编委会顾问。当我们提出请田源同志为家乡的《盩山厔水百村简史集》撰写序言时,田源主任说,《盩山厔水》杂志和西安周至乡友联谊会共同发起编纂《盩山厔水百村简史集》,面向全县,不拘于一村一堡,堪称创举,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工程,我很高兴为这本史志写序言。他同时也呼吁全国周至乡友都来关注这项工程,都来添砖加瓦,把她建成周至的史志精品工程!

      田源同志在工作之余,很重视理性思考,在青海工作期间编辑出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概论》、《通俗唯物论》、《新时期干部知识经济读本》等七、八本图书,2006年初从陕西省政协离任后,在1988年出版的《实学集》的基础上增删补充,编辑出版了《实学文选》。之所以工作那么忙,还亲自写文章、编书,因为他知道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习,注重理性思考,注重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说,他做了十年宣传部长,不学习怎么行,不研究问题,怎么领导这条战线的工作!他在1988年出版的论文集——《实学集》首页的作者志铭是:“好学是一种美德,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责任。”“学习贵在结合实际。结合出思想,结合出水平,结合意味着创造,结合孕育着发展。”

      告别田源同志时,我们看到一位从青海格尔木来的同志,给他送来了一部厚重的《格尔木市志》,还有几十份《格尔木报》,田源欣喜的抚摸着这些珍贵的书报,亲切地和来自格尔木的客人交谈。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格尔木的怀念和眷恋,好像一位拥有无穷智慧和精力的年轻人。我仿佛看到这位可敬的“实学公仆”,白天调查研究,晚上挑灯夜读,凝神思索、奋笔疾书,为了党和人民的工作,为了家乡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周山至水更加美丽多姿,还在不停地攀登他人生路上的“世界屋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世界屋脊到三秦大地 ——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田源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