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考上人大的同事给我上的一堂育儿课

我在一个十八线小镇的乡村高中教书,大宝跟同事的儿子一起读幼儿园。

我是从学校官网上得知同事的女儿去年考上了人大,我也不知道人大到底在北京哪个区。还是同事告诉我,她家女儿就在清华隔壁那所大学读书。

然后,我傻里傻气地“哦”了一声。因为印象中,刘强东好像是人大毕业的。

网上盛行“寒门难出贵子”,我这位同事的女儿是个例外,她属于“普通家庭的学霸精英”。在人大,在她班上,像她这样靠自己实力进来的女孩,不足5%。

然后,一个下午,我像小学生一样,想聆听这位学霸妈妈的育儿经。

没想到,她的育儿过程颠覆了我的想象。

一、两岁半就被送进幼儿园的留守儿童

同事说,生女儿的那年,她跟老公都很忙,婆婆身体不好,不能带孙女。万不得已,他们把两岁多的女儿就全托在幼儿园。

我家大宝三岁多,每天上学都是哭哭啼啼出门。这样的狠心妈,只有同事那个时代才会有吧!

现在,她的女儿19岁,亭亭玉立,干什么事都不着急。还没开学,每天就帮着同事去接自己的四岁的亲弟弟。

偶尔,同事上课累了,她还帮忙做一家人的饭菜,完全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二、六年级才开窍的学霸

同事说,她家女儿一到四年级完全没有存在感。小学一年级每门功课都是六七十分,这种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五年级。六年级突入开窍了,一次测试考到了年级第一。

初中的潜力,从那次测试后慢慢就发挥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妹妹,我妹妹也属于这种后发成长型人才。妹妹一到五年级考试总在班上第五名徘徊,比起经常保持班上第一的我差远了。但是,从六年级以后,她参加奥数训练两个月后,她的成绩就平稳进步。

所以,一开始令人羡慕的小学生学霸,在初中和高中未必能一直保持优秀。相反,小学能跟上老师进度的孩子,学习习惯又不太差的孩子,在高一级的学习当中,反而可能变成班上的黑马。

三、高考数学149的女生

同事说,她家女儿进入县办高中,高一高二一直在年级前20名,最好的一次考了年级第一。高三,她家女儿有时候会出现成绩不稳的现象,但人家对学习的心态超好。作为班上班长的她,一心想着为班上学生服务。校园广播里一个通知,她总是那个最愿意竖起耳朵聆听的学生。然后,丢弃手中的作业,忙着去开班长大会去了。

尽管很多任课老师,并不看好同事的孩子。作为家长的同事,她最清楚女儿是什么样的基础。她举了一个例子,从六年级到初三,她女儿都是爸爸带着教数学(同事的老公是数学老师)。女儿和她爸爸一起做数学题,有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和解题速度会超过自己的父亲。

“知女莫如父”,后面高考数学能考149分,在她父亲眼中也是正常水平的发挥。

四、家长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我们总有一个误区,觉得只是学校、上兴趣班才是教育,好像只有给孩子报班,才对得起孩子。其实哪里不是教育呢?比如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做一顿饭,一起散个步。

给大家举同事女儿的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家庭才是子女成才的关键。同事女儿毕业的学校,也是我高中的母校。在我上高中那会儿,我拼尽全力,每天学到晚上11点多,数学还只考了79分,第二年复读才考了109分。109分就是我能力的上限。

这么多年过去,我再次回忆起学习数学的场景,才猛然发现,小学初中数学的基本功太差了。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不如别人。

直到现在,我自己也生儿育女,也教书育人。

我才明白:太多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大多源于父母的认识,家长的认知,是孩子真正的天花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儿考上人大的同事给我上的一堂育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