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指南性书籍《中国哲学简史》

冯先生开篇有言: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我,一个普通的现代人,生于这千变万化之时代,面其纷杂浮躁的社会,当值冲动不定之年,不得不长感念人生的飘忽无常。读哲学,也属不得已为之,意在能化心之困顿,能解前途之迷惑。抱此目的,研读本书,仅摘录几句,与君参详,寥表共鸣,增知明志。

“为学的目的是增强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境界。”冯先生此句于我心有甚戚戚焉。看书,是为学的范畴,直接利益为增进知识;合上书本,体悟深化,此为道的过程,解惑也好,提升也罢,都为能让心更自由。世事太过繁杂,人活在这世上不得不为其所累。一些人为解决而解决,不断增进技巧;另一些人求助典籍,为放下而解决,或为解决而放下,提高的是境界。从未脱身与世事,却早已心游宁静。

冯先生又谈起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我理解宗教是为道,哲学就是为学了。哲学让人扩充知识,分析关系,理清逻辑。宗教呢,就是另外的境界了。不论劳形之困还是内心烦忧,为求一处静遇,都寄托于宗教,这种寄托让心有归处,让神游自由。

继而,冯先生又谈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此我不能苟同先生的观点:向来冲突、不相调和;一个前进一步,另一个就退一步。我不敢说自己堪比先生渊博高明,但以自己理工科的背景深感科学其实是未尽的认识,它不断的被认识、被突破,再被认识、被突破,过程和知识都无穷尽的。而宗教中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科学总想去证明他,是不会有结果。用当下的科学去推理宗教是不严密的,这本身就不科学。

“学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其他学习,是使人能成为某种人,既有一定职业的人”

“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只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对于这句话,按照我的理解,做了一个小小类比:大陆人民在本时代的哲学(马列、毛邓、江三、胡和等思想指引下),前波思潮没继承后拨又没建立,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我们的人生是什么?这个哲学给我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又在哪里?

学派年代代表人物基本观念

道家一阶段BC381-BC371杨朱为我、轻物重生,“不以天下大利易颈之一毛”,世间只有我才是最大的利

二阶段早于孔子老子道,无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慧智出,有大伪;

三阶段BC369-286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可以由于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的理解而减少。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了。

主理派AC300+向秀、郭象道是真正的无;万物独化,由其自生;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自然天性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就是无为。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实践无为,摒弃一些模仿,学习也是模仿。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得到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主情派AC300+&BC200《杨朱》任从冲动而生活。具有超越感,并以到家学说养心既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的能力,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圣人有情而无累。

儒家创始BC551孔子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既是做了应该做的,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仁必然履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当做事无所为的时候,做这些事的价值在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这样做就是知命。

理想主义派BC300孟子人性本善;人只有充分发挥本性的四端(仁义礼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通过提高精神境界和做应该做的事(义)养浩然之气

现实主义派BC238荀子人性本恶,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养,才能成为善的。道德源于社会关系下的社会规则,即礼。丧礼和葬礼的意义在于人为感情上的需要,并非鬼论。

形而上《易传》道是可名的。通过占卜得爻卦,查之而得吉凶。万物运行需在恰到好处的度之中,中庸之道。

帝国理论化汉代董仲舒强调教化之功。强调三纲五常。政治上,政府的只能就是教化民众,帮助发展人性。

宇宙发生论唐代韩愈、李翱、周敦颐主静、无欲

理学宋朱熹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唯精唯深的功夫。致知和用敬。

心学宋王守仁

墨家BC381墨子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有病的充足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宣扬兼爱学说,天下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的爱一切别的人。利是义的本质。道的目的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名家公孙龙、惠施只注重名,而不注重实,白马非马。

阴阳家邹衍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五德转移而解释历史朝代更替变化。观念是数。

法家秦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用变化的观点态度应对时代变化的要求。赏罚为君主治国之柄,要对社会有绝对的控制。

佛教早期佛教东汉一切痛苦源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同一是了解了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对于物没有所贪恋和迷执,当然业也就不受报了。学者若在有的境界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学,而不是悟。当然,学者要能够悟,必须有先致力于学。

禅宗唐代南北宗什么都是不可说。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而知;修行的方法是不修而修。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与日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指南性书籍《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