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该是顺其自然,不是有意为之

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母胎单身至今也依旧高歌“单身万岁”的几个高中好友忽然开始互相督促起了彼此的终身大事来,甚至盘算起了“租个男友回家”的主意。原因无他,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催婚”时刻,过年。

过年,除却被问年薪时的尴尬,最怕的,还有来自亲戚们“善意”的提醒:姑娘,你该结婚了。


爱情没有时间表

在上一代人的眼中,结婚是人生的必走之路,更是一个女人余生的保障,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还是要回归家庭的。婚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为人生投保,一旦结婚,下半生无需再愁。

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好友说起和父母商量自己到大城市闯闯的想法,却立刻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女孩子读完书就该老老实实嫁人,赚再多的钱都不如找个好人家来得好。

我也曾亲耳听到一位长辈对在外面打拼的表姐说:“女人最终还是要找个好男人嫁了的,趁现在还年轻,有资本,不然等老了就没人要了。”

于是,在闲言碎语在心底日渐发酵,身边的朋友同学一个个结婚生子,亲戚们“催婚”的动静一年比一年大的日子里,你也慢慢接受了“趁年轻才有好姻缘”的理论,带着“这个人还不错”的将就心理,把下半生托付出去。

女人嫁人就是一次重生,第一次生命你没有选择权,好坏认命是天经地义。等到第二次生命你能做主了,却选择了“将就”,那又何必去怪婚姻不幸呢?

倘若抹去所有外界的看法和压力,结婚的理由该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回答我“和喜欢的人结婚”,但几乎不会有人回答我“该结婚了”。我们都太清楚,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姑娘,在婚后的生活里,多半和幸福不搭边。结婚,本来就是该建立在,喜欢,合适,想和对方过一辈子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是,结婚是为了什么,难道还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后半生啊?

在电影《剩者为王》里,女主角盛如曦的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你不应该听外面的那些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你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憧憬着的去结婚。某一天,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好像赢了一样,对我们说,我找到了,就是这个人。人生唯一不能妥协的就是和将就的人度过余生,想好了再结婚,别因为父母的迫切影响了你的判断别因为世俗的眼光影响了你的决定,更别让不适合的人带走了最好的你。

修炼自己,等待爱情

在陈愉看来,婚姻从来不是最终目标,爱才是,所以在交往过的男友中,她最终选择了那个三观一致,能让她开心、放心,一想到还可以和他一起过30年、50年、60年就期待得不得了的外籍男人dave。

“事业可以重头来,但婚姻,选的是一辈子的合作者,选错了,代价太大了。”

在此之前,她曾是那个不被上帝眷顾的孩子,尽管生在美国,但生活却与主流相去甚远,她穿打折的衣服,留老土的发型,戴可乐瓶一样厚的眼镜,对美国文化一无所知,听不懂同学的玩笑。在别人带花生酱和果冻的时候,因为带了葱油饼,被嚷嚷“滚回中国去”。

凭着一腔干劲,24岁时,陈愉做了全美最负盛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项目助理;31岁,她上任洛杉矶副市长。不满于中国对女性的婚姻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在42岁的时候,出版《30岁前别结婚》一书,讲透自己的爱情观。

她总爱说自己是好运气,但她身上那份努力的光芒是任谁都掩盖不住的,所以那个人,终于寻着她身上的光彩而来。

陈愉走进婚姻殿堂的那年,已经38岁了,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谓的“适婚年龄”,但如今已经49岁的她看起来自信爽利如29岁的样子,精力充沛,恃才而靓。

我想,那是因为她找对了人,嫁给了爱情,而不是完成了婚姻。

婚姻的幸福感,不都是从嫁给自己真正认同的人生伴侣开始,一点点包裹住你的余生的吗?结婚,本就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规定说30岁以上就不能结婚,也没有规定过了30岁就再不到对的人,感情衡量两个人是否在一起的重要标准之一。

TED有一段很著名的演讲《年轻人,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有的人16岁就定下人生目标,有的人25岁才找到工作;有的人有了孩子,有的人35岁还是单身;有的人结了婚却等了8到10年才要孩子;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的时间安排,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我们总是规规矩矩按照前人的步伐来走自己的路,可是如果将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算得同他人一样精准,便如同把自己困守在一个圆里,看似圆满无憾,实则再也踏不出自己给自己画下的牢。

并不是每一件算出来的事情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得出来。婚姻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婚姻,倘若有意为之,就失了其本真的意义了。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姻该是顺其自然,不是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