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丨模因:你如何摆脱基因的控制?

课程提要

关键概念:模因(Meme)通过百遗传的方式,传递和繁衍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核心问题:除了基因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化?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跟你分享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来说明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主导着我们人的行为和心理。但是,如果基因是唯一的作用力,我们人类的文明,是不可能获得今天这样璀璨夺目的成就的。

今天,我就想和你分享,除了基因以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化。通过这个话题,我希望能带你看到,什么才是值得你追求的社会价值。

动物世界的利他行为

我曾经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出过,基因是自私的这个概念。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动物界,观察到了不少看似“无私”的行为。

比如,斑鸠在看到一只狼接近它的孩子时,就会假装翅膀折断了一样,一瘸一拐地逃出自己的藏身地。这样,狼就会就放弃追逐它的孩子,来捕猎她。一旦斑鸠将狼引到远离它孩子的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一飞而走。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但不是总成功。失败的后果,就是斑鸠自己被狼吃掉了。

再比如,当一只土拨鼠发现了天敌老鹰,它不会静悄悄地跑回安全的洞穴;相反,它会直立起来,大声尖叫来向其他土拨鼠报警。这样的行为会吸引老鹰的特别注意,但是却为其他土拨鼠争取到了宝贵的逃生机会。还有,在蜜蜂的世界里,工蜂会把它们整个一生,都贡献给建设蜂巢和养育蜂王的后代,而不产生自己的后代,建立自己的家庭。

类似这样的行为,社会学家威尔逊称之为利他行为,也就是对别人有好处,但是对自己没有明显益处的,而且自觉自愿的行为。这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让我们人类相形见绌、自惭形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捐献一点钱给地震的灾民,或牺牲一点时间去照顾孤寡老人都并非易事,更何况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动物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它们是不是能够摆脱基因的驱动和束缚呢?

亲缘选择:为了基因更好地传递

在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看来,其实,我们只是被动物的行为表象所欺骗了。他提出说,动物的那些利他行为,只是为了更好的基因传递,是完完全全的自私行为。

比如,斑鸠妈妈通过扮演诱饵,使得自己的后代能够存活,繁殖更多的后代。而土拨鼠只会向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土拨鼠报警。如果周围的土拨鼠,来自另一个家族,这只看见老鹰的土拨鼠就会偷偷地躲回洞穴。而对于工蜂来说,它们的基因其实和蜂王产下的后代基因更相像,而不是与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像。

汉密尔顿就此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亲缘选择理论。也就是说,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他还给出了一个数学公式,来判断动物会不会产生利他行为。

只要两个个体之间有血缘关系,那么他们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的基因。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有50%的基因是相同的。而祖孙之间,只有25%的基因是相同的。假如一个动物用自身的死亡换取了两个以上孩子的存活,或者4个以上孙辈的存活,那么它的死亡而导致的基因损失,就会得到完全的补偿。所以,动物什么时候会做出利他的行为呢?就是在群体的遗传收益,大于个体遗传损失的情况下。

你肯定会问,那这个理论是不是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呢?父母会把一生所劳挣得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捐献给社会或者别人,不也是为了基因传递?甚至有社会学家认为,就算是我们在帮助陌生人,这也是为了获得自我奖赏,或者减轻自责和负疚感,不是真正纯粹的利他行为。那难道,人最终还只是基因的奴隶?难道我们人类社会的功能,也只是去服务基因,让它永生吗?

最后通牒游戏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的理由是什么呢?允许我在这先卖个关子。

我想先带你来看看,德国经济心理学家古斯教授所设计的一个关于利己和利他的游戏。

古斯教授的这个游戏,叫做“最后通牒”。在这个游戏里,心理学家给了两个大学生一笔钱。其中一个大学生负责提出分钱方案,也就是说,他要提出倡议,说这个钱怎么分合适。另一个大学生,要决定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个方案,他扮演回应者的角色。如果接受了,心理学家就按他们所提的方案,把钱发给两人。如果拒绝,那么心理学家就把钱收回来,谁也拿不到一分钱。

你可能知道,经济学里假设人是理性的。按理说,人们会通过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多的回报。在这个场景里,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无论分钱的方案是什么样的,第二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因为钱无论多少,都是白给的,都比鸡飞蛋打、颗粒无收要好。所以,只要给他的那份不等于零,那么接受方案就是他的最佳选择。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研究发现,当分配的方案给回应者的钱,低于总钱数的16%时,回应者就会拒绝分配方案。他会用自己的牺牲,让提出方案的人一分钱都拿不到。这表明在收益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是我们所看重而且愿意为之付出的。在这个场景下,就是公平感。

那如果同样的游戏,让动物去玩,结果会如何呢?动物看不看重公平感呢?

实验证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就不那么重视“公平”。无论作为提议者的黑猩猩,给出怎样的分配方案,作为回应者的黑猩猩都很少拒绝,即使分配方案对它是极其不公的。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人,只能是基因的奴隶吗?我不这么认为。

作为生物的人,我们的行为仍然受到生物需求和本能的约束,所以我们会为生存和繁衍而忙碌与拼斗。但是,当回应者拒绝分配方案,当宗教信徒选择了独身,一辈子不婚不嫁,当革命者选择了牺牲,在金钱和美女的诱惑面前誓不背叛,基因主导的生物法则就不再有效了。为了信仰放弃基因传递与繁衍,在这一刻,人就摆脱了基因的控制,把大自然对进化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了。

模因: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基石

那么,主导我们人类社会的新法则,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样的法则,可以解释禁欲、苦行、对神灵的崇拜和献祭、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千奇百怪的互联网语言、层出不穷的消费时尚,这些人类社会独有的特征呢?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作者道金斯,创造出了一个与基因“Gene”对应的新词:“Meme”。有学者把它翻译为:“模因”。这个新词已经被收录入《牛津英语词典》,指的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传递和繁衍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基因,是存在于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里面。而模因,是以故事、艺术设计、音乐、信仰、科学定理、菜谱等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当我们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就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因;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其他人,我们就传播了这个模因。

所以,模因无时无刻不在被创造,无时无刻不在被传递繁衍,也在无时无刻不在被湮灭。好的模因被四处传播最终保留下来,而无效的模因则快速消失,如此适者生存。那些让人摆脱了饥饿与疾病威胁的、科学的模因被保留下来。而神棍的咒语、巫术的迷信,这样的模因快速消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是值得传播的。追求物质文明、经济发展的模因导致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仇恨、种族歧视的模因引发冲突和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远超过病毒或者饥荒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不过,面对这些模因,我们并非向对基因一样束手无策,还有环保主义、和平主义的模因,在牵制着这些有害的模因。

今日得到

我来为你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在这一讲,我从动物的利他行为讲起,让你进一步看到了基因是如何影响着动物和人的社会行为。

但是,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虽然我们为基因的延续而奔波劳碌,但同时我们也发展出了超越基因的新法则,那就是模因。模因,是传递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社会阶层的起落,政权帝国的更替,思想主义的兴衰等等,都有模因在其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它无时不刻在重塑自然,重塑社会,重塑我们的文明。

如果人类的文明史,以文字的发明算起,只有短短的7千到8千年。即使人类的文明史,从能够站立的猿人出现算起,也只有短短的二百到三百万年罢了,这只占地球38亿年生命史中的千分之一。

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彻底地改造了地球,并迈向了太空。模因给人类带来的改变,给世界带来的改变,远远超出基因在过去几十亿年的积累。

在今天,模因,已经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角。而基因,只代表了我们的过去。所以,我们不再传播基因。我们正在,以及未来需要去传播的,是模因。

划重点

模因(meme):与基因(gene)相对,指“通过非遗传方式,传递和繁衍的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我们为基因延续而奔波劳碌,但我们也发展出了超越基因的新法则——模因。模因,是传递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基本单元。 

 人类文明的历史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期间,模因给人类带来的改变,给世界带来的改变,远远超出基因在过去几十亿年的积累。基因只代表我们的过去,模因才是现在人类进化的主角。

课后思考题

今天留给你的,是一个开脑洞的思考题。如果你被选中了,要去探索火星,但是因为技术原因,探索火星只是单程票,而生命维持系统,只能保证你在火星上活一个周。那么,你还会选择去火星么?

我们会被选中了要去探索火星,但是因为技术原因,探索火星只是单程票,而生命维持系统,只能保证我在火星上活一个周。我要不要去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辩证来看:(1)看时机。如果是现在,我不会去,因为小女儿才6岁多;如果再过15年左右我可能会去。(2)我会思考,为什么选我去?选我总有一定的原因吧,无绿无故抓周那样随意的我不去;选中我若是因为非我不可的,我会去——就像杨利伟到太空一样,综合素质来说他去是最优选(非我不可是相对的)。我记得国际上,好像曾挑选一位女性到太空受孕,这位女性要去的原因和心情,我想我此刻能够理解。

现在不去,是因为在我想像里,火星就是像戈壁滩一样的存在,没有什么看头与研究的地方。通过刘老师的这个提问,我看到了关于自己的几点:(1)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我对科幻电影等一直都不想兴趣);(2)结婚成家后,更追求俗世的安稳,失去了幼年时的理想主义。(3)大概是10多岁吧,有很多年都是这个想法,我宁愿“好死也不赖活”——最好活到40多岁就死了才好,趁自己容颜未老而死去,这样就不用看到自己满头鹤发与满脸皱纹。但现在呢,我宁愿“赖活也不好死”。人越老越大,越贪恋俗世的小确幸?越年轻,越是满腔热血,愿意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33丨模因:你如何摆脱基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