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
纳尼?
太生涩了
还是先来看看什么是自身吧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都学过真、假命题,下面也是一个命题
一个人说:“我这句话是谎话”
请问:上面这句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如果你相信他,那就不符合这句话““我这句话是谎话””,则这句话里面是谎话,你否定了TA;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就符合这句话“我这句话是谎话”,则这句话里面是真话,从而又否定了TA
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哲学家罗素面对这个悖论的时候说,我们应该把命题分为涉及自身的陈述和不涉及自身的陈述,如此就可以解决说谎者悖论。这里就引出一个重要的因素:涉及自身。
后人,由此引发出反身性的概念。其中,索罗斯在97年丰富地诠释并把反身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索罗斯认为,凡是涉及命题者自身、在内容上“或真”的命题,都属于是反身性命题。
简而言之,研究者本身影响研究对象并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相互决定并强化放大就是反身性。
下面,用两个函数来表示:
y=f(x) 认知函数
x=F(y) 参与函数
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认知函数。其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而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参与函数,其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互相干扰。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外一个函数的因变量。同时又有递归性,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用函数表达其变化为: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我们知道,一般在经济学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买家多了价格涨,价格涨了卖家增多,卖家变多了价格跌,也就是价格变化会反向减小让价格变化的动因。
而索罗斯反对这些假设,他说:因为市场信息是不完整的,市场通常不是自限的系统。很多时候尤其是短期内涨价会让更多买家疯抢而导致价格继续飙升,而大跌会导致更多人抛售导致踩踏、这样形成的系统就是自我放大的系统,他为这个性质取了个名字叫“反身性”。
生活中,我们多数时候总是会会受到反身性的影响,以下都很常见。
例1
08年,一年轻人因金融危机被解雇回家了;
正巧他父亲因为生意不错准备把家里的杂货店扩张规模,增加品类。
他一听,赶紧劝老父亲,金融危机来了千万不能扩张,自己就是因为金融危机被解雇的,外面好多厂子倒闭了,父亲应该较少货品,减小规模回笼资金。
老父亲吓怕了,照着儿子说的去做,结果渐渐因为货少顾客买不到他们要的东西,客流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倒闭了。
老父:儿子说的对呀,幸亏早缩小了规模,不然得亏更多。
例2
我们老是担心房子盖多了盖大了,就限制住房用地,房子、户口、学区拴在一起;
最后房子很小很贵,人们难以承受住房、教育成本,生育率越来越低;
30年后,年轻人数量很少,房子真的过剩了。
怎么样?30年前的担心兑现了吧,当时限制的还不够呀。
例3
你认识一个人,不知从何时起觉得TA不是个好人,开始处处提防TA;
时间长了,人都不是傻子,TA也感觉你心虚有鬼,开始算计你。
等到彼此暴露的那一刻;
你感叹:我当初看人真准呀,果然没走眼哪。
那么,请问你真的没走眼么?
看, 就是这样。
我们往往处于这样的困境中,总是给自己一个预设的逻辑,由预设去实施行为,行为的结果反馈出来并进一步去加强这个预设,最终完美的实现了我们预设的逻辑。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