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一个人多难

图片发自App

昨日,手机里不断响起台风“玛莉亚”要来的消息,还被朋友圈里的这句 “整个福建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等待男友,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刷屏了。看这玛莉亚的名字分明就是少女,为何非把它说成是小伙子?原因大概是,在大家的思维里小伙子比较会乱来?我以为:是。也不是。

说是。是我们固有的思维认定的。

说不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很多做法不再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如此,难免会有与固有模式相违背的事情发生。

如果我们依然固守住原来的思维方式,那是不理性的,甚至会产生可悲或可怕的结果。

昨天下午,有个朋友到单位商量事情,聊天中谈及学生溺水之事,朋友向我介绍了早些年发生的一例溺水事件。

那年夏天放暑假的一天中午,住在东村的小明约西村的小清到北村的小新家玩,小新的父亲出门时特别交代他们,说外面的天气热,不要出去。大概过了二个小时,小新的姐姐回家,看不到弟弟,便打电话问她父亲弟弟去哪儿了。她父亲也不清楚,只说大概到附近玩了吧。

小新的姐姐在附近找了一圈,没看到弟弟和其它同学,便回家了。又过了一个小时,父亲回来了,小新却还没回家。一家人分头出去找,把平常小新玩过的地方都找遍了,依然不见踪影。

小新的父亲打电话去问中午到他家一起玩的小清和小明,俩同学都说早把小新送回家,后他们也各自回家了。这时全家人都紧张了,分别向学校和村里求助。学校和村里都派了相关的人员分别到可能去的地方找,可依然没有结果。小新的家人到派出所报案,警察说还没有失踪二十四小时,不给立案,有好心的民警帮忙一起寻找。

民警再次打电话问小明,小明刚陪他母亲到山上玩,又在外面吃完饭才回家。听说大家都在找小新,他主动说要带大家一起去找。他们再次把所有能到的地方都找了,却依然没有小新的影子。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小明也先回家睡觉了。

此时,有人向民警提出,马上找中午同去的另一位同学小清再问问。民警立刻来到西村小清的家,从被窝里将小清叫醒,并详细问了他们白天去玩的经过。刚开始,小清的回答和小明是一致的,可是经过民警的反复追问,小清的回答开始前后矛盾,民警感觉到蹊跷,便把小清带到了派出所。

警察继续对小清进行盘问,最后他才说出了真相,马上带警察到出事的地点,找到了小新的尸体。警察随即把小明也带到派出所,经过一翻审问,小明才如实把经过告诉了警察:

原来三个人从小新家出来后,去了几个地方玩,因为天气热,他们随即到附近的一个沙坑里泡水。刚开始只是玩玩水,后来发现旁边有一块大的泡沫,小清和小新坐在泡沫上由小明推着玩。由于不知道沙坑的深浅,推到一处时,小清和小新从泡沫上翻了下来。小清翻下的一边水较浅,他马上爬了起来,小新却没能爬起来。

俩人上岸后一商量,小明提议要赶快离开现场,并把小新的衣服带走,扔到垃圾堆,再把衣服焚烧了。而后俩人还故意到小新家附近问小新回家了没,特别在北村转了一圈,让熟悉的人看到他们,然后俩人才开着电动车分别回家了。回家后小明和他母亲去了山上玩,俩人装得跟没事的人一样照常在家。后来就有了前面的过程。

听了这些介绍,真叫人不寒而栗。十一二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胆量,能做到如此镇定自若,如此硬心肠?这是本性使然,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

以正常人的思维,我想谁也不敢相信两个孩子会做出这一系列的事?可是就在当下,他们确实这样做了。不仅学会了窜供,还懂得了如何反侦察,心理素质和智商一样高。呜呼~

小说家马克·吐温说过:“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想来,要看透一个人也是很难的。因为真实往往在危险或者紧急的一瞬间才能暴露无余,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难会遇到如此境地,所以你平常看到的光鲜亮丽,善解人意,一本正经,也许只是道貌岸然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透一个人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