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决策之定义问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六章读书笔记

      今天的主题是“有效决策”。说到决策,人们都会认为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虽然我们经常听到高层做重大决策的例子,但并不代表只有高层才需要做决策。作为基层管理者,甚至是基层员工,也会面临着大量的需要决策的事情。学会做决策不是技能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管理方法,而是对管理和管理工作的理解。

    决策这个词呢,小伙伴们听起来可能有点大,不那么接地气,但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做决定、拿主意。我们的工作生活正是有一个又一个决定和主意组成的。早上气来,是豆浆配油条,还是包子配粥?上班途中,是骑共享单车还是挤公交坐地铁?休息时间,是看电影还是去公园?除了这些小事,还有我们人生中的一些重要决定:我们该不该上大学?该学什么专业?毕业后找份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结婚合适?结婚后要不要小孩?可以说,我们从一天到一生,就是在这些由小到大的决定中过去的。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我辅导过一名基层主管,面临了一个问题,有一个客户已经超期未缴纳房租好几天了,她查了一下对方的缴费记录,发现这个客户还欠了好几个月的水电费。她有些犹豫,该不该催收房租并要求客户补缴水电费,因为她很担心自己的催缴行为会让客户不再租赁办公室。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去与客户沟通,要求其补缴房租及水电费,在客户同意补缴的前提下,她可以与客户协商缴费周期由半年付调整为季付。

    做出业务决策时,不知道小伙伴是否问过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做决策?如何做决策?决策之后如何落实从而达成期望的目标。

    很多管理者跟着感觉走,整天忙于做各种决策,可是忙了一天,才发现都是一些重复的问题,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决策。

    想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经理人,就需要知道何时应该根据原则做出决策,何时应该参考过去的类似经验来处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德鲁克在书中所谈到的决策的5个要素:

    1、 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 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决策能被接受。

    4、 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 在执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第一个要素,界定问题

    为决策做准备时,为所有相关人员准确的界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界定问题就是描述问题的性质和揭示问题的核心。

    本书中提示管理者在出现问题时,要首先判断这是一个“经常性事件”还是一个“特殊事件”。

    如果是一个经常性的事件,就需要制定一种规则、政策、或原则来解决问题。

    比如,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运用我们的时间,属于经常性问题,需要我们制定原则来处理,我们在之前学习过的要事优先就是一个可以遵循的原则。

    比如,一家公司公司的HR 给总经理推荐了十几个销售经理的候选人,可是很多时候总经理根本看不上推荐过去的候选人简历,要不就是招到新人后,没多久被迫离开。公司的HR经理一直非常苦恼怎样找到合适的人选,他把这个问题当成特殊事件来处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属于一个经常性的事件,那就是关于这个岗位,岗位职责要求不够清晰,HR经理也没有与总经理进行确认,导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要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一步就是要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决策的开始,它决定了后续的一切。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那些显而易见的、直观的,未必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了提出正确的决策问题,你得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思考。

    关于如何有效的界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1、 把问题变成机遇。我们之所以做决策,是因为我们必须应对困难和复杂的局面。我们要么进退两难,要么面临许多选择,要么遇到了麻烦,需要找一条出路。但问题不一定总是糟糕的。实际上,当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阐述问题是,就能把它变成一种机遇,并得到其他有益的选择。因此,不论某一局面看起来如何糟糕,不妨问问自己:我能够从这种局面中得到什么,这里的机遇是什么?

    第2、 质疑问题陈述中的限制条件。

    问题的定义往往包括了缩小你的选择范围的限制条件。比如,一家快消品公司决定进入中西部市场,为此公司认命了一个三名高管来制定策略。总经理助理需要组织这三名高管召开为期三天的会议,共同商议最终的决策。

    这位助理在安排会议时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开始问一些问题:这个会议一定需要开三天吗?是不是两天就可以了?是不是三人必须同时出席?同时他还发现,即使是安排三人同时出席为期一条的会议,也很困难。

    其中一位副总裁回到基本问题上来,他问自己和另外两位小组成员:“为什么我们要考虑开会呢?”答案很简单:“未来制定策略。”他接着问道:“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完成任务吗?”

    实际上,这个时候决策问题就从“我们什么时候开会?”变成了“我们怎样制定策略”。

    第3、 确定足够的和可操作的问题定义范围。

    是否应当在考虑这一问题时考虑相关问题?还是应该讲这一问题剥离出去单独考虑?定义过于狭窄的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对于定义足够宽泛和准确的问题来讲,可能是糟糕的解决方案。

    比如,如果你想节约汽油,可能会为了降低路面摩擦而将轮胎的气打的很足。但如果你真正的问题是降低汽车运行的总开销,这也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因为,你在汽油上省下的钱,可能远远无法弥补你更换轮胎的开支。

    第4、 通过询问他人对于局面的看法而获得新颖的洞察。当你已经对面临的所有问题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后,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根据问题的性质,你可以向家人、见多识广的朋友、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寻求建议。他们的意见能够促使你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你也可以自问:“我的顾问会怎么看这个问题,上司又可能怎么看?”

    第5、 在过程中重新检查你的问题定义。

    定义决策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决策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深深影响你最终的选择。因此,不仅在一开始要考虑多个可能的问题定义,在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停下来重新检查你选择的定义。

    例如,某电信公司的竞争对手将它的电视会议图像清晰度提高了20%,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这家公司先将决策问题定义为:“我们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感受他们的清晰度?”但经过再三考虑,公司意识到,将决策问题转变为“什么样的技术革新能使清晰度提高100%,以使我们在竞争中领先”。不过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就是电视会议图像清晰度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太多时候,人们对于问题的定义往往考虑不够充分。他们急于求成在没有正确形成问题之前就仓促考虑其他的决策要素。尽管他们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方面有所进展,但实际上,他们好比在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旅行者,得意于自己120公里的时速时,却没有意识到走反了方向。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听起来似乎显而易见,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情急之下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倾向于“行动导向性”。也就是,看到了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继而实施。

    举个例子:您负责一家快销品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最近一段时间,中心收到的客户电话量突增,客户等待客服接听电话的时间大大增加。你打算召集团队找到解决方案。假如您将问题界定为客服处理问题的效率不高,导致反应时间过长。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把重点放在如何缩短反应时间上,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许会是增加客服人员,或者是加强对于客服人员的培训等等。这样看似解决了表面的问题,但问题的实质可能是最近的产品质量下降,或者公司的分销渠道出了问题。

    因此,德鲁克在书中谈到“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边界条件”?

    通常,探究边界条件的方法,是探究“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要”。

    如何理解边界条件呢?有一个寓言故事,古代有两个妇女为争夺一个婴儿投诉到所罗门王那里。在国王面前,两个女人都陈述了自己的各种理由,所罗门王也无法判断,于是对这两个妇人说,你们就抢这个婴儿吧,谁抢到算谁的。两个妇人分别抓紧孩子的一只手,争抢起来,婴儿疼的大哭,其中一个妇人于是放开了婴孩。国王见状,当下做出判断,放手的妇人就是孩子真正的母亲。

    在这个故事里,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说,她的边界条件就是婴儿必须活着。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合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以上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六章有效决策的前两个要素的分享,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决策之定义问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六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