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人工林抚育采伐现场交流会

近日,参加了某林区的人工林抚育采伐现场交流会,本着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与技术的初衷,激动的去参加。这次会议令我感受颇深,实施单位的技术人员、上级管理人员对人工林抚育采伐的解读与现场操作令人出乎意外,看来森林抚育采伐这个森林经营最基础的工作,真的应该从科普开始做起。该单位以油松中龄林抚育采伐、采伐木与保留木选择、作业设计调查等给与会来宾做了展示和解读,其展示的内容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是对于人工林幼龄林与中龄林的判断采取的方法是“数轮枝”,然后查操作细则上相应地区、相应年龄段、相应树种与相应起源来定。除此之外在没有别的方法做辅助。这种方法确定林分龄组肯定是对的,也是必要的,在森林经营方面采用单一的方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专业的。

首先,关于龄级的判断要遵循以下生理过程。油松人工林从植苗开始到高生长停止,准确的来说到高省长趋于平缓,这个阶段成为幼龄林,这个时间点是幼龄林到中龄林的过渡年龄,详细一点来说,幼龄林前半段也就是10年前,林分的的特点主要是扎根,后半段10年-20年,主要是树高速生期,树高迅速长高然后趋于平缓的阶段。前半段的森林抚育主要措施是割灌除草,目的是解决油松与灌木杂草对土壤养分的争夺的矛盾,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利于快速扎根。后半段,采取的措施是疏伐,改善光照条件,达到透光的目的,为了油松快速长高,充分完成高省长,所以又通常称为透光伐。关于幼龄林与中龄林的龄级临界年龄的问题,是通过大量的样本统计出来的,是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的,另外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并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特殊情况往往不在其中,统计学做方差分析有个要求,为了保证结果有代表性,往往就把大于三倍标准差的样本作为异常值剔除。判断一个林分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首先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做定性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数轮枝”、生长锥(由于对树干造成破坏,现在不提倡)、查档案等定量判断,才是科学的全面的,也是专业的,因为定年龄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遵循生长发育规律,遵循规律采取采伐措施,达到最好的效果。

按照树木生长的一般规律,中龄林是高生长趋于平缓以后,直径生长速生期,从直径加速生长直至趋于平缓再到开始下降的这个年龄阶段是中龄林,生长直至开始下降这个年龄就是中龄林与近熟林的临界年龄,这个年龄也是个大样本统计值,代表了在特定区域内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的绝大多数。疏伐通过降低密度、及时淘汰生长不良的林木,改善光照条件、为培育对象的材积生长创造更好的光照条件,对中龄林的疏伐,通常叫做生长伐。

中龄林是森林培育的关键时期,能不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能不能达到培育与利用相结合,能不能有效控制森林群落演替方向、演替过程,疏伐起着关键的作用。中龄林用“数轮枝”的方法确定年龄的办法倒是可以,但误差相对要大一些,存在数不清楚的问题,就算数清楚,但没有林木生长的生理过程、生长的普遍规律、生长特点等定性判断作辅助,数轮枝的指导意义并不强,也不专业。

近熟林:材积生长趋于缓和,并逐渐下降,林分表现为大量开花结实,生长缓慢。成熟林:就是侧枝枯死,根部开始腐朽阶段。龄级不管怎么划分,这个规律是一定要遵循的,而且划分的临界年龄既与树种特点有关,与经营水平有关,与立地条件有关。

二是采伐现场对于采伐强度的确定问题。一般而言采伐木的选择要遵循”无条件选择“,结合”有条件选择“的两种常规方法,而他们仅仅按照“无条件”选择,将病虫害危害的林木、干行不良没有培育希望的林木,生长过于弱小没有培育前景的林木,大宗灌木作为采伐对象,这样下来,采伐远远没有到位,林分仍然处于高密度状态,没有达到“为保留林木创造良好光照条件”的目的。

三是在指导思想上将天然林与人工林混为一谈。在人工中龄林中将萌生起来的阔叶树不论干行好坏清一色保留,用他们的话说“诱导近自然林”,增加生态效益,简直是扯淡。人工林碳汇功能较强,经营人工林通过疏伐改善环境以适应保留林木更好的生长,而天然林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功能较强,地力维持能力较强,通过疏伐调整组成与结构,使保留林木更好适应环境。达到健康稳定的目的。经营人工林经济效益是追求的最大目标,要么当前利用,要么长远储备。简单的说,经营人工林是“改地适树”,而经营天然林是“选树适地”。通常意义上,经营森林的就是为了增加蓄积量,通过增加蓄积量增加多种功能,而会议的组织者们介绍的最多的是“近自然化”、“近自然林”,甚至有人都认为,“人工林没有生态效益”等等无稽之谈,也能说出口,哇塞!我真是服了你们了。


微信公众号 “务林人说说”致力于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技术推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希望更多的同行们参与交流,共同勉励!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加人工林抚育采伐现场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