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个历史常识(东晋篇)——做个会讲故事的父亲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第二百七十七夜 五马渡江

  • 五马渡江,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宗室王(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避战乱南渡长江,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第二百七十八夜 司马睿建国(公元317年)

  • 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即晋元帝,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太熙元年(290年),袭封琅邪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永嘉之乱,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永昌元年(323年),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第二百七十九夜 王与马共天下

  •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第二百八十夜 王敦之乱(公元322年—公元324年)

  • 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动乱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晋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晋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晋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 起因 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日仍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希望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司马睿亦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这些事都让司马睿感到厌恶,而王敦亦对司马睿的反抗行为大为不快。同时,受司马睿重用的刘隗亦不喜欢见到王氏的坐大,要求司马睿削弱王敦,并提议以宗室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出镇湘州,后王敦写信劝刘隗与他修好,刘隗亦拒绝。司马睿亦为防备王敦,让刘隗和戴渊以防备北方胡人为名领兵出镇,这都令王敦十分愤怒。太兴四年(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令王敦以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他,最终决意举兵动乱。
  • 影响 王敦之乱期间,东晋集中应付内斗,对于北方的侵扰都没有力量去应付,导致后赵在王敦之乱期间夺取了东晋兖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苏峻凭著协力平定王敦之乱而有功获封赏,并且威望渐长,军事力量强大。但同时苏峻亦骄傲自满,甚至有异心,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苏峻之乱。

第二百八十一夜 苏峻之乱(公元327年—公元329年)

  • 苏峻之乱,又称苏峻、祖约之乱,是东晋年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馀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
  • 背景 在王敦之乱中,苏峻在王敦太宁二年(324年)进攻建康时曾出兵帮助朝廷军抗击王敦。故此战后因功升任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并封邵陵公。苏峻因有功于国,渐渐拥有很高威望,而且有精兵万人,武器亦精良,是江北一个强的军事力量。但苏峻却因而骄纵,更加收纳亡命之徒和隐匿逃亡的罪犯。其中于咸和元年(326年)时,中书令庾亮诛除了意图作乱的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逃亡到苏峻处,庾亮虽然命苏峻送还卞阐,但苏峻竟没有听命。庾亮因而认定苏峻是一个祸患,终有一日会引发祸乱。另一方面,祖约亦曾参与讨伐王敦,并镇守寿春,防卫北方。但祖约因为认为自己名气和资历都不在郗鉴和卞壸之后,却未能成为明帝所命的辅政大臣而一直耿耿于怀,更认为是庾亮篡改遗诏的结果。咸和元年(326年)后赵石聪进攻寿春,祖约向多次朝廷求援但都不获派兵支援;及后石聪被苏峻所派的韩晃击退后,朝廷却在打算修筑涂塘作防禦用。祖约因而觉得是朝廷放弃了他,十分愤恨,更有怨言。
  • 影响 苏峻及其党众在攻陷建康后大肆破坏宫殿,至宫阙毁坏,乱事结束后以建平园为宫,且物价飞涨。于是引起迁都的争议,如温峤请求迁都豫章,三吴豪族则请迁会稽。最终由王导以「建康王者之宅」和「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决定不迁都,转而重建建康秩序和安定大乱过后的国家。
    庾亮因执意徵召苏峻而导致叛乱发生,在平定后引咎自愿出镇,而王导则留在朝中辅政。王、庾两大士族的矛盾因而增加,庾亮及后更曾打算起兵废掉王导,只因郗鉴反对而免却了一场士族斗争而生的动乱。

第二百八十二夜 冉闵杀胡

  • 冉闵(?-352年6月1日),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西北),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
  • 生平 冉闵的父亲冉瞻(后改名石瞻)是汉族人,原乞活军陈午部下,随陈午投降石勒。在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担任将领,并成为石虎养子,于是改姓石。史书记载,石瞻「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石瞻在咸和三年(328年)石虎和前赵刘曜部队交战中被刘曜部队杀死于新绛,但记载并无明确说明这位战死的石瞻便是冉闵之父。石虎在位时,冉闵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 杀胡令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世。即位后,冉闵任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起初,石遵答应立冉闵为皇储,后来却立石衍为皇储,引发冉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冉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冉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冉闵。冉闵遂协同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遂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改立石鉴。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并掌控大权。350年,石鉴二次欲杀冉闵而不成,事败后反为冉闵和李农所杀。冉闵杀石鉴前一个月,致书各地,宣布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于是汉族尽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人「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被杀。杀胡令颁布后,在北方造成了极大混乱,「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馀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 称帝 350年正月,冉闵改后赵国号为魏,并改姓李。石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密谋反冉闵,宦者告之冉闵、李农,闵、农驰还,废石鉴杀之,并诛石虎孙三十八人。此后冉闵自称帝,改国号魏。过一个月,冉闵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加上之前曾参与对东晋的战争,东晋对其抱有成见,所以冉魏无法得到东晋支持。
  • 结局 冉闵的政策引来胡人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非汉人的将官纷纷响应。351年,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起初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等纷纷归降东晋,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期间冉闵诛杀齐王李农及其三子。352年,石祗部下刘显杀死石祗,投降冉闵,从而后赵灭亡。当时佔据辽东并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机佔据幽州,分三路军队南下。慕容恪带领的前燕军在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攻冉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来中计陷入鲜卑骑兵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馀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于是被赶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邺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佔领邺城,冉魏灭亡。冉闵被送于蓟城(今天津市蓟县),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人面兽心,还想要篡逆。我中土英雄,为甚么不能当帝王呢!」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后在龙城(今辽宁朝阳)被斩首。但后来慕容俊不安,上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疑似他的后人的冉华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罗新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第二百八十三夜 桓温北伐

  •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 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让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虽然当时洛阳正受前燕所攻,侨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弃南方北归,但因朝廷畏惧桓温,竟然没有人敢首先出言谏止,而只有孙绰敢上疏反对。当时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劝止桓温,可见桓温在当时的威望极高,足以动摇朝廷。然而,桓温北伐其实得不到举国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权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于是桓温在太和六年(371年)废黜晋废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势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终因为此败,桓温无法达成其篡位计划,始终受制于王坦之和谢安等士族人士。桓温大败后,北伐之事亦再没进行。桓温虽在第二次北伐夺回洛阳,但进兵时占据的司、兖、青、豫地区其实在桓温班师后就被前燕所陷,数年后洛阳亦得而复失,可见战果其实不甚持久。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后耻于大败,将罪责归于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诬,于是向朝廷申诉,然而朝廷怯于桓温而不敢处理,袁真于是以寿春降燕。桓温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桓温北伐过后,东晋的北伐行动亦暂告一段落,而前燕与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来。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见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虚实。另外,慕容暐后悔当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诺,竟然反悔不给,于是触怒前秦天王苻坚,开始进攻前燕。前燕终在前秦的军事行动下亡于前秦。前秦渐渐崛起。

第二百八十四夜 北府军

  •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
  •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元兴三年(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第二百八十五夜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
  • 战争起源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中)、益(成都)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前秦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 战前准备 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炜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 影响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建立了「隋朝」。
  • 衍生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第二百八十六夜 参合陂之战(公元395年)

  •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后燕军队长途跋涉,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天气渐冷,又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决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 影响 此战,后燕军恃强轻敌,犯兵家大忌。北魏军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动摇、瓦解敌人军心;趁后燕军撤退时勇猛追击,奋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第二百八十七夜 王恭叛乱(公元397年)

  • 王恭叛乱是东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分别于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发生,皆由当时的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主动发起。王恭于第二次叛乱时被擒且被处死,不过至死仍坚持他起兵叛乱是出于他对朝廷的忠心。
  • 第二次的叛乱中,司马元显主掌了与王恭、殷仲堪等军的战事,当时朝内更有人称司马元显有晋明帝之风。战后司马道子患病并且酗酒,司马元显就趁其声望下滑夺取了扬州刺史职务,及后更录尚书事,掌握了东晋朝廷。
  • 殷仲堪、桓玄和杨佺期三人在第二次叛乱后分据荆、江、雍三州,殷仲堪虽与杨佺期互相结援,但却一直阻止杨佺期举兵消灭桓玄,因怕桓玄死后殷仲堪无力控制杨佺期兄弟。桓玄亦意识到二人对自己的危机,于是有了日后消灭二人势力的计划,并最终造就桓玄坐大并割据荆、江两个重要州境。
  • 刘牢之在两次叛乱中皆有参与,其中在第二次叛乱中临阵归降朝廷更直接消灭了王恭,大大影响战局。刘牢之接替王恭职位后,北府军势力就控制了京口和广陵等地,亦是司马元显日后所倚重对抗桓玄的军事力量,而刘牢之的取向在日后亦直接影响司马元显所掌握朝廷与桓玄之间冲突的结果。
  • 第二次叛乱中,五斗米道首领孙泰亦曾为司马道子举兵对抗王恭等,亦深得司马元显信任。不过孙泰因见东晋内战,认为晋室将亡,意图谋反,终被司马道子所杀,间接令其侄孙恩率其余众屡次侵袭三吴地区,是为孙恩之乱。

第二百八十八夜 卢循孙恩之乱(公元399年)

  • 卢循孙恩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两次起事均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 影响 孙恩起兵于三吴地区,除战争以外亦有掳掠纵火之事,对当地造成重大破坏。孙恩之乱平定的同一年三吴地区大饥荒,但桓玄仍无力有效抚恤当地人民,竟令当地户口减半,即使富人亦只得拥著财宝饿死。出身陈郡谢氏的谢琰于孙恩之乱中战死,其位由刘牢之取代,此后终东晋之世都再无门阀子弟掌有重兵。而门阀于三吴地区的庄园亦多受战火毁坏,令门阀士族于军事及经济上的力量大为削弱。刘裕于孙恩之乱时虽然是刘牢之的下属,不过已表现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桓玄篡位后亦看重刘裕的军事才能,寄望他助自己平定后秦,不作加害。后刘裕先灭桓楚复晋祚,再灭南燕,后再平定卢循叛乱,声望已大大提高,亦成日后篡晋立宋的基础。刘毅向来认为自己不被刘裕比下去,在何无忌战死后就不愿联合刘裕,自己率军讨伐,终遭卢循与徐道覆合力抗击而大败。刘毅此败后名声大降,刘裕亦知刘毅异于自己,于是在卢循之乱平定后次年派军消灭刘毅势力。

第二百八十八夜 桓玄之乱(公元403年)

  •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也是东晋末期桓楚政权的建立者。曾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佔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了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个月后刘裕就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但后再遭西讨的义军击败,试图入蜀,但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费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爵,故世称「桓南郡」。

第二百八十九夜 刘裕北伐(公元409年、公元416年)

  • 刘裕北伐指的是刘裕掌握东晋实权后后发动的两次北伐战争。
  • 背景 刘裕在镇压卢遁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后,为了名正言顺的称帝,效仿桓玄发动北伐战争。
  • 灭南燕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率兵自建康出发。沿著水路,渡过长江、淮河、泗水,五月在下邳登陆,行军至琅琊后又自东莞翻过大岘山,与燕兵战于临朐南,刘裕派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秘密绕道到达燕兵背后,偷袭临朐得手。南燕君主慕容超只能前往救援临朐城南的段晖,被追击的晋军重创,南燕十馀名大将被杀,慕容超逃往广固,晋军缴获大量战利品晋军围攻广固,慕容超只知消极死守,不发挥自身骑兵多机动性强特点,打击对方粮道以及寻找对方薄弱处实行分割包围歼灭,任由对方就食于本国。于义熙六年正月(410年)被晋军攻破广固,俘虏慕容超送至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 灭后秦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在平定了荆扬之争四年后,刘裕开始第二次北伐。晋军分为五路,王镇恶、檀道济部为前锋,自寿阳出发,渡过淮河和淝水直插许昌、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进攻阳城。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进攻武关。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带领水军出石门,自汴河进入黄河,以冀州刺史伍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泽入黄河。刘裕率领军驻扎在彭城作为后援。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晋军王镇恶部连克项城,许昌。朱超部开至阳城,沈林子攻克仓桓,王仲德攻克滑台,这四支部队在洛阳会师。秦主姚泓遣越骑校尉阎生帅骑三千救之,武卫将军姚益男将步卒一万助守洛阳,又遣并州牧姚懿南屯陕津,为之声援。但在救援来到之前,洛阳已被晋军攻破,于是援兵回撤。二月,晋军分兵两路,王镇恶部进军淹池,袭占弘农,并到达潼关。另一路檀道济所部攻击蒲坂不克,回师到潼关与王镇恶所部一起进攻潼关,秦军出城迎战被击败,潼关失守。七月,晋军沈田子部攻破武关。八月,刘裕击退骚扰的北魏军,到达潼关。此时,刘裕调整部署,派王镇恶带领水师沿著渭河西进,另一部由沈田子自青泥出发,剩下分成两支,由刘裕和朱超带领进攻定城、蒲坂。王镇恶所部于灞上大破后秦军,杀死后秦镇北将军姚强,恢武将军姚难逃往长安。沈田子部又于青泥重创秦主姚泓。镇恶又至渭桥击溃姚丕与姚泓所部,猛攻长安得手,秦主姚泓投降,后秦灭亡。
  • 内讧 这年冬天,刘裕心腹刘穆之突然病死,刘裕恐国内生变,不得不返回建康,临行留下其子刘义真镇守关中。关中一向看重王猛,刘裕攻克长安,王猛孙子王镇恶功最多,南人皆惧其自立。沈田子又自以峣柳之捷,与镇恶争功不平。裕将回江南,田子及傅弘之屡次告诉裕说:「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裕答:「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裕私下告诉田子说:「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瓘故也。又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这导致了后来的将领不和,义熙十四年(418年)正月,王镇恶被沈田子在傅弘之军营所诱杀,沈田子又被王修所杀。同月,晋军傅弘之所部大破赫连瑰于池阳,又破之于寡妇渡,斩获甚众,夏兵乃退。又王修与刘义真不和,义真听信左右之言,杀死王修,导致军队内部出现分裂。十一月,刘义真东归的时候,带了太多财货子女,无法快速离开此地和尽力作战,被赫连瑰击溃,关中失守。刘裕精锐部队北府兵遭到重创,短时间内无力北伐。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晚一个历史常识(东晋篇)——做个会讲故事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