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钟鸣长安

成语“晨钟暮鼓”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咸用《山中》一诗,原句为“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后又见于欧阳修《庐山高》诗:“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

“晨钟暮鼓”是古人报时的一种方式,而钟楼则为“晨钟”这一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要说钟楼,熟悉莫过于西安钟楼了。

穿过永宁门(正南门),上南大街,便可遥望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的钟楼,为砖木结构,总高三十六米,占地面积一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远远望去,钟楼乃是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建在方型基座之上。若要近距离参观,则必须走地下通道,在地铁2号线钟楼站正对面买票,然后穿过一段长廊,拾阶而上,方能有幸亲近钟楼。

踏上钟楼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面的两幅对联和一块石碑,外联是黑底金字,写着:

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

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内联是红木黑字,写着:

钟锯景云鸣采凤

楼雄川口锁金鳌

从北面拐到钟楼的东面,赫然一副长联:

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

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

到了南面,则是一副短联:

古城远韵承至宝

新风开元焕物华

由南门而入,便是一层大厅,大厅穹顶为方格彩绘藻井,两侧是钟楼历史展览,内有旋梯可通二层,二层四面是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

从南门出来,最后便是西门了,西门的对联是:

十代京畿六合一统

九州奥域八水分流

与其它三门相比,西门的对联已是不同凡响了,但若拿它跟西北角上悬挂的那一口钟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为何如此说呢?缘由在这口钟的来历上。此钟名曰“景云钟”,北门内联已经提到,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所用,明初才移至钟楼用以报时。

景云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达六吨。上有三十二枚可调音律的“蒲牢”形钟乳,周身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六格,格内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等图案,四角各有四朵祥云,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可传数十里。(现钟楼上的景云钟为仿制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8.4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安史之乱爆发。景龙观同钟楼毁灭于战火之中,景云钟被废弃不用,直至明朝才得以再度面世。

其后,西安钟楼在明万历十年经历了一次搬迁(由广济街口移至现今位置),又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道光二十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抗日战争时期,钟楼由于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屡遭破坏。

由此可见,历史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多么的不易,期间,总有那么几个“小丑”,用肮脏的手段,用猥琐的眼神,用难以启齿的阴谋,来阻挠,来破坏历史和文化的链条。

对于历史上所谓的“小丑”,我是深恶痛绝的。

对于钟楼上的钟声,我是顶礼膜拜的。

我所期盼的,无非是长安钟楼上的钟声能够一年一年的响下去。不只为报时,更为一种昭示,昭示着国运昌隆,天下安宁。

我所期盼的,无非是钟鸣长安,民长安,国亦长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钟鸣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