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部电影,影响了后来的我们

最近一直被一部电影刷屏,无论点开哪个页面,几乎都有它的“身影”,这部电影就是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

虽然这部电影短短时间内就创造了高票房,但实际却又褒贬不一,后来围绕票房又闹出不少新闻,让我不禁感叹,在这个时代,即使你对某些事物毫无兴趣,还是会被动地灌给一大堆信息,十分无奈。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反激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丝兴趣。虽然本人对这类型的作品不是很感冒,还是决定亲眼一睹,即使烂,也要说得出理由吧。

结果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居然是——就这点事儿,居然讲了他喵两个钟!

时间算是喂了狗了!

电影的剧情应该也不用介绍了吧,也就几句话的事儿,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点事居然能讲两个钟的原因。

当年曾一度很迷刘若英的歌,虽然也曾看过她演的几部戏,但印象中更多的她是作为一名歌手存在。如今她突然就当了导演,还是有一点让人意外的。

作为新人导演,能把故事讲完整就很不错了,不求有惊人的效果,但求中规中矩,何况就结果来看,这部电影算是成功了!

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的彩色和现实的黑白交替,来体现主角彼此失去对方后的世界与内心,这一点也与电影中见清制作的游戏相呼应。细节做得还算不错,但还是无法掩饰新人作品的尴尬,就像见清和小晓说出的那句“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一样,让我不断想起刚学会写作文的自己,总要在末尾强行点题,以为这样自己的文章就会变成神作一样,却不知道这其实正是庸手所为!

哪怕这句话以旁白给出,都会好一点。

在没有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部电影有共鸣,说白了这只是一个平淡的爱情故事,总不可能大家的人生都千篇一律吧,显然并非如此!更多的人有共鸣的可能是“北漂”(或是其他什么“漂”),还有那时候经历的故事,和最后带来的遗憾吧!

谁都曾年轻过,谁都可能在年轻时做过错误的决定,这才是这电影真正触动那些共鸣者心灵的地方吧。

然而就是这北漂,也是那么的“虚”。这年头,似乎不带上北漂之类的,都不好意思说是在努力;若不是影片中出现了天安门等标志性建筑,你说这是在我家乡拍的我都信,哪怕我家乡根本不可能下雪!

“北漂”只不过就是努力的标签,总有一天会被用烂!

我们无法确定小晓后来经历了什么,但看到最后见清和小晓抱头痛哭,我不禁想问见清:你现在的生活过得真的那么痛苦吗?

也许我们曾错过最爱的人,那后来又是为何选择与另一个人成家?难道仅仅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就像当初见清根本就很穷,也要硬着头皮去买单?这么多年过去了,见清真的有长大吗?

我们无法选择在何时何地遇到自己最爱的人,而当我们努力获得了好的生活,却早已错过最爱的人,那我们又是为何而努力?

现如今,总有人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努力着,就像电影里以为北漂才能体现“努力”一样,一旦达不到预期就自暴自弃。像见清,他何曾问过小晓需要的是什么?

到最后,我们不仅失去了最爱的人,也活成了别人。像别人一样去“成功”,像别人一样去“成家”,像别人一样去“生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正常”。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所有事都有了时间限制,到了那个点而没有达成,就是“不正常”,就是“失败者”!

也许失去了最爱,活成什么样都无所谓吧?还是说“最爱”,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

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人生吗?

如果这部电影没有林父的存在,没有最后的那封信,那这部片子就真的是平淡乏味了。

小晓:

又快过年了,刚刚蒸了两屉粘豆包,起锅的时候,嘘到了眼睛。今年还是给你留了一屉,我老和你们说,吃什么还是家里好,那些外卖能好吃吗?一直想给你寄点吃的,又不好问见清。这些年他好像突然长大了,我知道那是因为你。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能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见清也总说我什么都不懂。那年在火车站,我还以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却发现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们俩走不到一块,我们也会是一家人。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来。

比起电影里的爱情,更能打动我的其实是这份亲情。

和父母之间,我们是骨肉相连,但是因为某些可笑的原因,有些话总是难以启齿!每当教父母学什么的时候,总是那么不耐烦,但真的发生什么事,又或离家在外,又何尝不在乎不想念他们?只是我们不曾说出口罢了。

见清没有问过小晓要什么,其实又何曾问过父亲要什么?

其实很简单,做父母的只希望你过得好,其他都不重要!

最怕就是最后过上了别人羡慕的人生,却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无论你是在北漂,还是在北漂的路上;无论你遇上了最爱的人,还是早已错过;无论你爱过,还是没有爱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头看看陪伴着自己的人们,不要去害怕那个可能的未来!

不要到了最后,要对着一部电影去感叹……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一部电影,影响了后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