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本次授课内容的观点梳理:
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图学院:苏格拉底之死与《自辩》。
永远的真善美: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
理型的世界: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
真正的知识:感官世界与理智世界。
不朽的灵魂:人类除了身体,还有灵魂。
走出黑暗的洞穴: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
哲学之国:“理性”“意志”“欲望”。
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一探究竟:苏菲擅闯小木屋。
解释:擅闯木屋之后。
思索:物与观念孰先孰后。
亚里士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没有天生的概念:真空的理性。
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质料”与“形式”。
目的因:自然界的因果律。
逻辑:一位严密的逻辑学家。
自然的层级:“最初的推动者”。
伦理学:“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政治学: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对女人的看法:“未完成的男人”。
二、在啃读中的疑问:
1.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人类在感官世界是否在适当的时候遇见自己的灵魂?
作为一个教师,或作为一位知识份子,是不应该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但民间有些事情却总能让人无法解释。随着量子纠缠学说的产生,似乎有些或许存在可能。不过宇宙何其之大,人类实在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正如太平洋中的一滴水,实在无知的很。或许一切都有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2.如何理解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的?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形式”就是事物的特征。人作为世界上独特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的特征,也具有人特有的特征。估计,“植物”灵魂就是植物的特征,“动物”灵魂就是动物的特征,而“理性”灵魂就是人能理性思考的独有特征。
3.如何理解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
亚里士多德倾向于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并不完整,在生育方面,是被动的,只能接受。并且认为男性的精子中具有小孩所需的全部特质,女性只是土壤而已,接受并孕育种子,但男性则是“播种者”。男人提供“形式”,女人则仅贡献“质料”。但似乎还是不能理解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
三、对于课前问题的思考:
1.柏拉图的理型是否是一个非实物但具体的形象?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该怎么理解?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被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柏拉图的结论是: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的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从上述可知,柏拉图的理型是一个非实物但具体的形象。
柏拉图认为,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人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人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灵魂栖居在身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学习的过程,可以认为就是回忆之前已经存在于灵魂的记忆。
2.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型”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的“理型”,是一种从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的永恒与不变之物,这是比感官世界层次更高的完美理型。这种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真实。柏拉图的“理型”是先于感官世界里的实在事物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型”一样,也是永恒不变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形式”是人们在看到若干感官世界里的现实事物而形成的概念。并且认为“形式”就是感官世界里现实事物的特征。
简单地说,柏拉图主张先有永恒不变的“理型”,再有感官世界里的“流动”的事物,运用是是理性。亚里士多德主张先有感官世界里的“流动”的事物,再有永恒不变的“形式”,运用的是感官。另外亚里士多德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但他强调在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人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3.物与形式,物与理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你赞同谁,为什么?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的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柏拉图的理型是一个非实物但具体的形象。柏拉图太过沉迷于那些永恒的形式(或“理型”),却很少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夸张地说,柏拉图无视于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的一切事物。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相反,他对自然界的变化感兴趣,倾全力研究青蛙与鱼、白头翁与罂粟等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乃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基于以上理解,我个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