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绿皮车还是绿皮书

于前天在中国上映的电影《绿皮书》,斩获了第91届的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在豆瓣上也获得了8.9的高赞评分。其中饰演黑人钢琴家的马赫莎拉阿里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看完以后我感觉,这是轻喜剧风格,种族歧视题材,一部公路片套路下的温情故事。

虽然评分很高,但是大家的评价依旧是褒贬不一。

在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公布的时候,好莱坞名导斯派克李因为他的电影《黑色党徒》落选而挥动手臂愤然离场,坐在他旁边的《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也没有鼓掌。贬它的人的落脚点多在绿皮书的故事和真实故事有巨大出入上面,而捧它的人则多半是被它剧中人物所散发的平等、宽容、感动、理解的光芒给吸引。而我,就是后者。

《绿皮书》的编剧尼克瓦来隆嘉是用黑人音乐家唐谢利的真实故事来改编电影的,

前面有说到这是一部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62年,那时正是平权运动高潮的前夕,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南下巡演,绿皮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趟旅途中。

刚看的时候一直把绿皮书看成绿皮车,可能是因为封面的蓝绿色汽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实际上电影中的绿皮书是Tony晚上经常翻看的一本书,他的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即为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里面有接受黑人用餐、住宿的地点标记。它的标语很有趣,叫做“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虽然现在很少会有绿皮书的身影,但在马丁路德金黑人平权运动发生的几十年前,它可以算是每个黑人出行都要携带的一本小册子了,重要性不亚于高德地图。

故事大致围绕着两个角色进行,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家唐,一个是混迹于纽约夜总会的混混司机托尼。唐要去美国南方做巡演,花重金雇佣了托尼作专门的司机。两人一路南下,前往种族歧视更加严重的南方腹地,途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最终他们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一生的友谊。这不仅是一场跨越美国的公路之旅,还是一场跨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电影最后一幕,唐拿着香槟来到托尼家里庆祝圣诞节日,那一个个善意的笑容,来自托尼妻子的温暖拥抱,简直让我泪目。

19世纪南北战争过去后,虽然奴隶制度废除了,但黑人的权利并没有被捡起,还是存在着“白人高贵,黑人低等”的观念。那传入唐耳中的一声声“黑鬼”,他忍了那么久。当Tony因为警察那一句“你这个黑鬼”而大打出手被关进拘留所后,唐对他说:我都忍了几十年了,你忍一下又怎么样呢”暴力并不能赢得什么,反而输了尊严对吧。

除了被叫黑鬼这样的言语羞辱外,唐还遇到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比如,虽然贵为乐队演出的主角,但住宿只能住黑人旅馆,用餐不能去白人餐厅只能去街边酒吧,不能试穿白人服装店的西装,甚至连卫生间都不能使用,给他使用的化妆间也只是一间小小的杂物间。如果他的肤色不是黑色,这些不平等将不会存在,绿皮书的便利背后,其实是隔离但不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

实际上,隔离真实存在,而平等也没有被黑人握在手里,因为,有了隔离就始终不会有平等啊。

如果说这部电影我最欣赏的地方,那一定是片中传递出的特殊情感和精神,那是对人性,对美德的歌颂。

这种情感可以是唐和托尼之间的互相扶持的惺惺相惜。

唐在外地遇到了纽约的朋友招揽他去朋友那里工作,唐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自己,伸出橄榄枝聘请托尼做自己的正式司机,并且因为昨天的争吵而送上了一句诚挚的道歉,当托尼告诉他:我只是下去喝一杯,别担心,我不会走。唐眼里仿佛都有泪花在闪烁,这是什么,这是能感动我们的情谊。

这种情感还可以是离家两个月里托尼对妻子的思念。

他给妻子写信,但只会写一些粗俗的大白话,唐就一点点地去教会Tony如何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用美丽的辞藻书写下来。他们在旅途中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托尼的淳朴真诚包容,唐的高贵优雅睿智都在吸引着我继续看下去。

而这种精神,可以是做人不卑不亢,对艺术始终保持敬仰。

唐宁愿违约不演最后一场表演,也不要屈服于白人的不尊重。白人餐厅的人告诉唐,这里拒绝黑人用餐,如果实在想吃可以在外面点单打包到那个杂物间改造化妆间去吃。唐说:如果不让我用餐,我今晚就不会演出。

精英文化是什么,那就是那些自以为尊贵的白人聘请艺术家来彰显自己有文化,用中国话说就是,附庸风雅,没毛病吧。其实坐在高级餐厅里等待听唐演出的那些上层社会的富人,和对面街区橙鸟餐厅的普通贫民并无太大区别,因为艺术,是无贵贱的,高雅艺术≠上流社会的艺术。

都说这是肤色对调的《触不可及》,但我个人觉得《绿皮车》和《触不可及》各有千秋,都值得被记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绿皮车还是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