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熊逸回复万维钢有感

熊逸,是迄今我最膜拜的作家,没有之一。

在他回答万维钢的三个问题的万字回文中,铿锵有力,字字珠玑,有史有据,又不乏幽默之感!看完直呼,过瘾!过瘾!好久没有读过如此这般文章,痛快!

回顾下,是万老师问的哪三个文章:

第一问:所谓‘国学’,到底是对全体人类都有价值的通用的学问,还是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风俗学问?

第二问:中国文化中有哪些仅仅是历史遗迹,有哪些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用?

第三问:我们对中国文化是不是非得“仰望”,我们能不能站在现代的高度,“俯视”国学。如果一直仰望,怎么能发展呢?

看看,这问题,单凭这几个问题,可佐证万老师对国学的研究,以及对其的发展作用已了然于胸~

这才叫高手过招!

熊就是熊!虽身姿笨拙,确深领其精髓。所用其招数,招招命中,杀人无形。

“万同学”以同学身份出现,是一种微服私访,是大人物的一种小情调。我们其实应该尊称他“万老师”才对。

我虽然比万老师年长,但在“得到”的辈分最低,以至于无论是排“四大天王”、“八大金刚”,甚至“十三太保”,都排不到我。我出道的时候,万老师已经名满天下、只手遮天、门人弟子遍布朝野,眼看着就要“加九锡”了。这让我在“得到”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只能争取做个颜值担当吧。所以万老师能来提问,摆出如此认真而宏大的问题,实在是对新人的热心提携,全然一派前辈高人的风范。

不得不佩服,熊逸老师这夸人的水平,如春风佛面,不露声色,文雅至极!

简单总结下,熊逸老师是如何回复万老师这三个问题的。

认真说来,眼界越窄,排外心理就越强。站在今天来看,西方的物质文明超过中国,这是没人可以反驳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家每户用到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大大小小的家用电器,上下楼要坐的电梯,上下班要坐的汽车,哪一样都不是中国本土的发明,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而沮丧的人显然不多。这些科技都属于“人类文明”,不分国界。对东西方文化的划分,只不过是太纠结于“内群体”的结果。如果把“群体的界分标准”换成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或者其他什么分类法,那么东方和西方的边界也就自然消失了。看你现在哪个高度去看问题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万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所谓‘国学’,到底是对全体人类都有价值的通用的学问,还是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风俗学问?”

我们可以把问题里的“国学”替换成“牛排”、“日本料理”、“巴西柔道”,问题也就自然消解了。而这个问题之所以不曾这样简单消解,是因为很多人有太强的推广国学、以国学对抗西学的执念。我们不妨想想看,牛排就从来没有这样强势过。中国有人发现牛排好吃,把西餐厅慢慢开起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想吃中餐的时候去中餐厅,想吃西餐的时候去西餐厅,心里不会有那么多道德和情感的纠结。

回答的妙不妙?!确实是这么回事。你在吃饭时候,依照胃口来决定就好,同理,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需要用哪个,哪个对自己有用,用就是啦!

人类的知识总是进步的,尽管进步总是曲折的。我喜爱传统的经典,正如考古学家喜爱东挖西掘,为一点点发现而激动万分。但是,考古学家的家里,一定用的是新版的智能马桶,而不是古代的粪坑和策筹;他可以复原出古代的孔明灯,但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还是要靠手机和互联网。同样的,翻出二十年前的“大哥大”,循着技术和社会的脉络,一步步看清今天的手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即便“大哥大”还可以正常使用,我们也会舍“大哥大”而取智能手机者也。

刻意发掘“大哥大”在今天的实用意义——无论是发掘它的“高级功能”还是“低级功能”,实在很无必要,至少会是一桩事倍功半的事。那么,对于万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中国文化中有哪些仅仅是历史遗迹,有哪些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用”,我其实可以偷个懒,不回答了。即便在西方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人很执念地要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总是实用主义的,即便时到如今,人们热衷于理解哲学或貌似哲学的心灵鸡汤,出发点也总是希望对当下有益:或用以平衡心态,或用以强大心志。这是一种U盘式的拿来主义:只有即插即用才是好的。

再来看看万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对中国文化是不是非得‘仰望’,我们能不能站在现代的高度,‘俯视’国学。如果一直仰望,怎么能发展呢?”

万老师的心里肯定已经有了答案,我对万老师不曾说出的答案深表赞同,非但赞同,而且我的看法还要更极端一些。

这个极端之处就是:国学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呢?

假如我们生在西方,我们当然知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哲人,他们的著作是奠定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我们当然会去研究他们的学术,但我们真的会想“发展”他们的学术吗?今天的医学院还会教学生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但谁会想要“发展”希波克拉底的医术呢?

探究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以如此,我们向何处去。

人的宗教性是永恒且普世的,有神就会拜神,无神就会造神,当然还需要自己的神比别人的神厉害才行。所以道教编出《老子化胡经》,说佛陀不过是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化身而成的,佛教说孔子是儒童菩萨,儒家说道教是虚妄,佛教是夷狄。这种心态可以一言以蔽之:“我爸爸比你爸爸强!”小孩子的话里最能体现出人性的本真。国学很有“厉害爸爸”的潜质,所以很容易被披上宗教的外衣。

万老师讲:“国学不是吐火罗文,国学不是《弟子规》。国学不应该仅仅是EMBA培训班上老板们的饭局谈资,国学更不应该仅仅是附庸风雅的中产阶级培训小孩的另一项才艺。”其实我倒觉得,国学可以是吐火罗文,可以是《弟子规》,可以是谈资和才艺,这都无妨。这就像跆拳道原本是格斗技术,但时代变了,它不妨变身为体育运动或礼仪训练。至于国学能否成为万老师所推崇的“治国者”的学问,我倒觉得没必要做这种事倍功半的事情,这就像我们守着三甲医院,没必要发扬希波克拉底和扁鹊的医术来治病一样。

简单总结完毕,感谢熊老师用渊博的知识带我遨游一圈,按捺不住惊喜,心里窃喜。

希望熊逸老师永葆青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熊逸回复万维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