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朝的王家与谢家是鼎鼎有名的大家族。特别是王家,更胜一筹,也早于谢家上位,东晋刚成立时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见王家势力之盛。一般人知道最多的是那个最会写字的王羲之,实际上王羲之的官不是最大的,不过右军将军而已,属于一个军区司令,在他之前的王敦、王导才是东晋的顶梁柱,那个与司马睿共天下的就是王敦,王导是王敦的族弟,可以说是他们两人帮司马氏立了东晋,开国宰辅无疑。其实在西晋王家家族已经就很厉害了,王衍、王澄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王衍的女儿是太子妃,属皇亲了,王衍自己也是司空、司徒之职,位比三公,可谓人臣之极,王衍也是晋初的玄学领袖,要知道玄学在两晋时期是第一大显学,不懂玄学显得没有文化,那就入不了流。因为在同一时期王氏家族还出了个更有名人物——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论官阶王戎尽管不比王衍高,但也不低,若论文名,王戎能进“竹林七贤”就比王衍技高一筹了。即使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尽管不是写文章写得最好的,却是官做得最大的,与山涛差不多,但王戎更年轻。
所以晋朝王族为什么那么有名,从上面略列几位代表便可看出端倪,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各方面人才都有!都说家族成名要靠三代,晋朝王姓大族有两处:琅琊王和太原王。王衍、王澄、王戎、王敦、王导、王羲之这一路属于琅琊王,祖上是魏文帝曹丕时期的王雄,王雄官虽不算大,幽州刺史一级,但当时的作用巨大,他守住了魏国的北大门,挡住了虎视眈眈的鲜卑兵,让魏文帝放手与吴蜀作战而没有后顾之忧,可见王雄作用之大。
太原王主要人物代表是王沈、王浚父子,在西晋时期很有势力,但东晋后太原王的势力不及琅琊王。在太原王之前的曹魏时期王姓另有一族也是巨族,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山阳郡人,王粲不但文章写得好,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深得曹操、曹丕和曹植共同喜爱,当然,官自然不小,只是寿命不长,四十一岁便病逝。王粲后辈还出了一个玄学大家王弼,王弼在哲学界的地位非常高,可以说是玄学的奠基者!
晋朝王姓突出的就数这三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后人说王谢,指的还是琅琊王。西晋的京城在洛阳,西晋初期太原王的影响力更大,当然琅琊王以王戎为代表的势力也不差,但王戎被文名所耽误,没有太原王王沈、王浚那般实际。西晋到后期特别进入晋惠帝后期八王之乱的时候,朝庭已经过了多次洗牌,渐渐地琅琊王占了绝对上风,其中最出名的还是王衍,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王衍有三件事比较有名,一是他的女儿的事,王衍的长女王景风是闻名的美女,贾后却将此女许配给了侄儿贾谧,而将姿色稍差些的王惠风许配给太子。太子心里不平衡,颇有些怨言。司马遹被贾后诬陷时。王衍急忙上表请求解除婚姻,从而与太子脱了干系。(太子被押解到许昌的金墉城软禁,之后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书信,信中详细叙述了自己被贾后设计诬陷的经过,并托付王惠风照顾好他的儿子。王衍在这个事件中,不但不曾为太子,也就是他的女婿,说一句公道话,反而在贾后诬陷太子的假信披露后,怕牵连自己,连忙上表给惠帝,请求他的女儿王惠风与太子离婚,并将女儿送回家。惠风却是个贞婉有志节的女子,王惠风落入汉国刘曜手中。刘曜将王惠风赏给自己手下的将领乔属。乔属想强暴她。王惠风拔剑反抗,怒斥:“我是太尉公之女,皇太子之妃,宁可为义而死,不为胡虏所辱!”乔属大怒,将她杀害。《晋书》将王惠风列入“列女传”中)。
王衍的第二件事是“狡兔三窟”。王衍虽然担负宰相的重任,但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就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夷他。
王衍的第三件事是“聪明误了卿卿性命”。晋军被石勒军队击破。石勒让西晋的王侯大臣前来与他相见,他以西晋的旧事询问王衍。王衍向他陈说了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身上。石勒很欣赏他,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让手下把他押出去。石勒对他的参谋孙苌说:“我行走天下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应该让他活下去吗?”孙苌说:“他是西晋朝廷的三公,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可用刀刃加害于他。”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临死时,看着别人说:“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享年五十六岁。
琅琊王的第二位重要人物便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后人给他的定位是:东晋将领、宰相、权臣。这里不去抄他简历,官方之言大而空洞,有时还不一定可信。宁愿摘抄《世说新语》的几段绯闻,或可一窥管豹。一则是晋武帝大宴宾客,高官满坐,都很风雅,大家或歌或舞,唯有王敦不善歌舞,但年轻就是有勇,王敦并不害羞,直叫拿来大鼓,就在皇宫里擂起了大鼓,且神色自若。第二个故事是王敦和王导都参了晋王恺的宴会,晋王恺是巨富,也最喜斗富,特别显摆,要求美女敬酒,谁若不喝,美女就得死,王敦任由美女劝,硬是不喝,结果换了三个美女都被杀了,可是王敦一点不为所动,仍然神色自若;王导尽管平时从不喝酒,可在这种场面也不得不喝,结果王导都喝醉了,王敦硬滴酒不喝!第三个故事是王敦叛逆之后,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准备托付后事,可王敦没有亲生儿子,就收养了他兄弟王含的一个儿子,叫王应。先前,王敦尽管不把东晋放在眼里,但真要拿下东晋王朝却也不是那么简单,王敦对手下钱凤说:非常人才能做非常事,王应年少,不可当大事,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还可保全门户,这是上策;退回武昌,收兵自守,该纳贡纳贡,这是中策;最下策才是继续反叛,鱼死网破。但是钱凤等人却认为不能半途而退,说不定打下建康就可捞个皇帝当当!所以只等王敦一死,就可拥不更事的继子继续乱世。最后的结果,王敦一死,军队溃败,继子被杀,王敦尸体被戮,可谓声败名裂!
后世对王敦不作死不会死也各有各的看法,普遍认为王敦有篡位之心。但今人吕思勉则认为王敦是性格害了他,“敦之为人,盖残贼而傲狠,残贼则敢行不义,傲狠则不肯下人。…敦之与帝,非有夙嫌也,亦非有觊觎天位之心。”但不管如何,王敦的行为实在不合常规。王敦杀王澄同样令人费解。王澄是王衍的亲兄弟,也是王敦的族兄弟,王衍对王敦有恩让王敦早早做了青州刺史,同时王澄也提为荆州刺史,王澄与王敦同是一个家族,又同受王衍重托,本应合力同心,但不知为什么王敦、王澄就是不顺眼,按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偏偏,王澄去上任的路上,王澄特意拐到王敦的地盘上去看看王敦,但不料王敦却把王澄直接抓起来杀了。(《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时王敦为江州,镇豫章,澄过诣敦。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士庶莫不倾慕之。兼勇力绝人,素为敦所惮,澄犹以旧意侮敦。敦益忿怒,请澄入宿,阴欲杀之。而澄左右有二十绝人,持铁马鞭为卫,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故敦未之得发。后敦赐澄左右酒,皆醉,借玉枕观之。因下床而谓澄曰:“何与杜弢通信?”澄曰:“事自可验。”敦欲入内,澄手引敦衣,至于绝带。乃登于梁,因骂敦曰:“行事如此,殃将及焉。”敦令力士路戎搤杀之,时年四十四,载尸还其家。刘琨闻澄之死,叹曰:“澄自取之。”及敦平,澄故吏佐著作郎桓稚上表理澄,请加赠谥。诏复澄本官,谥曰宪。长子詹,早卒。次子徽,右军司马。)
东晋琅琊王的另一主要人物是王导。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与王敦相比,王导特别能忍,人缘很好。从王导帮司马睿建立东晋时,南方豪族如周氏大族不太理北方佬,对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很不以为然,可以说根本不服,是王导亲自为司马睿站台,让司马睿有了威仪,加上王导亲自游说,才让南方大族接受司马家族的朝延。
王敦总是高己卑人,王导喜欢礼贤下士。当了丞相的王导,时有宴席,经常摆个几十百把桌肯定不在话下,来入席的人,也肯定是三六九等,丞相王导不一定个个相熟,但王导却总是对每个人都亲自打招呼。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南方人、北方人;中原人、印度人,王导都一一亲自招呼。(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竝加霑接,人人有説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 临海便无復人。’ 任大喜説。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羣胡同笑,四坐立欢。”)
王导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典故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说王敦杀了周顗,但之前王敦反复征询了王导的意见,但王导始终一言不发,导致周顗被害。原因是王导怀疑周顗在关键时刻并没帮过他,所以王导也就袖手旁观。等周顗死了之后,才发现大大冤枉了他。于是王导幡然悔悟!但这种事绝不会出现在王敦身上,王敦得罪人从来不要理由,王导却总是化敌为友!
王导年六十四去世,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诚然,政治人物都有毁誉,王导主政,过于温和,吕思勉认为东晋势之不振,突由当时风气之泄沓,而此种风气,王导实为之魁。
王导死后,琅琊王氏人才依然层出不穷,其中,王导之孙王珣尤为突出,但政治上的作为远不及王敦、王导,基本上被以谢安为代表的谢家超越了。但王氏家族在书法上却是大师频出,就连前面说的王衍、王戎、王敦、王导都是一流书法大家,更不用说后面的王羲之、王献之更是书家法祖,直至隋唐,王氏书法都是独占鳌头。王氏后人更是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