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熬好“积累”这碗粥

   

            语文教学要熬好“积累”这碗粥

      ——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积累”一词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日积月累。所以,语文教学要熬好“积累”这碗粥,给学生均衡的语文营养。

如何来熬“积累”之粥?


一、在诵读中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04篇(段)”,达成任务必须靠背诵背诵再背诵。学生有了这些优秀诗文的滋养,人生必然充满诗意。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时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利用学生们记忆的黄金时期加强诵读,把语言积累和诵读有机结合。

祖国语言磅礴似海,学生需要在诵读中亲密感受祖国语言之美。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成语,一句格言,一首诗歌,大到整篇文章,一部书,这都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消化吸收,最终积累在脑海中彻底为己所用。

从课内到课外,老师要小火慢炖引领学生背诵、识记、感受和体会。

二、在阅读中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丰富语言积累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

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语言金矿。想要“据为己有”必须要贴着文本一点点积累。积累本身是一场持久战,每一节课都是主战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仅仅靠课内的文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语文成长的需要。这时,老师要带着学生从课内走到广阔的课外,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开阔视野,夯实积累。

统编版教材安排的必读和选读书目是学生阅读的首选。老师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与交流,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刻意安排关于“积累”的任务。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积累,渐渐地头脑就丰盈了。

除此之外,利用“1+X”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同类文章放到一块读,学生可以感受不同作家的文风,进而厚实语言积累。

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是丰厚学生语言积累的利器。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就会熬出香喷喷的“语言之粥”。

三、在运用中熬

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那么这样的积累只是静态的,或者说是死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把积累、感悟和运用放到一块,这说明运用才是积累的高级形态,才是鲜活的存在。

仿写是连接积累与运用的桥梁。仿写可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比如:文本中一个新词,可以让学生来造句进行理解。这样学生不单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选择文本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难度虽大,但是完成之后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语言跃龙门。

总之,熬制“积累”这碗粥不能离开运用。当学生能够运用时,粥的营养就慢慢发挥作用。

四、在生活中熬

生活处处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校园引到广阔的生活。生活大舞台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无限丰富的资源。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从网络、电影电视中获取信息,积累素材;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积累素材;从脚步丈量到的地方积累素材。

学生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广博的知识,在实践中在行走中熬出浓浓的语言之粥,语文素养悄然提升。

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熬粥一样。时间是柴,热爱和毅力是火,背诵、阅读、思考、感悟运用是食材,在日积月累中,一碗有料有味的语文之粥就呈现在学生们的心中和脑中了。被语文之粥喂养长大的人是幸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学要熬好“积累”这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