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放送|你想让儿童读的和儿童想读的
万维钢
2017-12-15
特别放送|你想让儿童读的和儿童想读的
|音频转述师:怀沙|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我有两个小孩,女儿只有两岁还不会读书,但儿子已经八岁了正在上三年级。我住在美国,孩子在美国读书,但我小时候是在中国读书。所以我想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儿童的阅读水平。
以我之见,中国儿童读书的状况跟中国足球的状况有点像。第一,我们在这件事上的真实水平,比我们心目中以为的在这件事上应该有的水平,要低很多。第二,我们都喜欢谈论这件事,但是我们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事。
我认为中国面临儿童阅读危机。
1.中国儿童读什么
咱们看一下亚马逊中国上的童书销售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书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我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宝宝第一套好性格养成书》《宝宝第一套高情商养成书》这种一看就特别实用的书。一类是《格林童话》《小王子》这种所谓“经典”。
这些书的目标消费者不是儿童,而是家长们。出版社并不在意儿童喜不喜欢,他们在意的是家长怎么想。家长想的是给孩子增加技能点。家长们把这些价值感满满的书买回家去,就好像给孩子戴上新首饰。
再看看亚马逊美国上的童书销售排行榜,排在前面的大部分是故事书,而且是比较新的故事书 —— 最老的大概是《哈利波特》,而不是《格林童话》。故事书,才是正常儿童真正想读的书。新的故事书能上榜,说明美国儿童真的是在读书,而不是买了经典拿回家摆着。
指望买一本彩色画册就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情商,就如同指望看个什么“小小爱因斯坦” DVD、听个“宝宝莫扎特”的 CD 就能培养天才儿童一样,属于迷信。这不叫阅读。
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得体验的行为。 你得能沉浸到文本中去,借助作者的描述,自己在头脑中想象一个可能完全不同于身边这一切的世界。跟看电视相比,阅读算是个有门槛的技能,得小心翼翼地培养 —— 所以对小孩来说,阅读就应该是读故事书。
有个说法是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本书,而以色列是64本,俄罗斯是55本。这些数字可能有点夸张,我查了一下美国的数字大概是每人每年读12本。我们大概得承认,中国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很爱读书。
走进中国任何一家大书店,摆在最显著位置、销量最好的永远都是各种考试辅导教材 —— 那些东西能叫书吗?有人说大学生“读书读傻了”,这个说法不太合适,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读书,他们只不过看了很多教材而已。如果把科举和考试的因素去掉,也许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就不怎么爱读书,我们是个非常讲实用的民族。
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书籍分类,叫做“课外书”。我上小学上初中的时候,读课外书一度被视为异端,老师不但不鼓励,还爱没收。现在我们的态度当然好转了,也鼓励学生读课外书。但是请注意,“课外书”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一切真正的“书”都是课外书!“课内的”那叫“课本”!
总而言之,我感觉中国儿童读的“书”大都是家长和学校想让他们读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想读的。
2.美国儿童怎样读书
你只要在美国走一走,就会意识到中国女足想要达到美国队的水平必然非常困难,因为美国校园里到处都是踢球的小女孩。读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局面。美国人数学是不行,但是要论阅读,训练小孩读书可是全民活动。
我家小孩刚刚出生、还在医院里的时候,就收到了本市图书馆送来的一个手提包,里面有书、有图书馆的介绍,拉拢家长以后要多去图书馆。我们住在一个小城,当地政府以市长的名义,给全市所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小孩每个月寄送一本书,然后市长还会在电视里领着孩子读这本书。
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班级有自己的图书角,所有正规学校有自己的图书馆。我儿子现在小学三年级,每天的家庭作业只有两项:第一项是数学,老师发几道题做;第二项是阅读 —— 读什么书都可以,只要你读够20分钟。周末则没有数学作业,只有阅读40分钟。按中国标准,所有这些阅读都是读“课外书”,其中绝大部分是故事书……事实上美国小学生没有要带回家的固定课本,根本就不存在“课内书”。
这个读书量里面有商机。学校会经常给学生家里发买书的广告,如果你们班的学生买的书多,卖书的公司还会给班级图书角赠送一些书。每个学期,学校里都会有书市,学生自己去挑选和买书。我儿子的学校有时候还能请来知名童书作家做演讲。
读书之外老师还让学生“写书”,我儿子所在年级这个学期的一项活动就是每个学生自己写一本“书”,分章节、有封面、有插图、有作者致谢。我儿子写了个自编的故事,我作为家长还去参加了一次点评。
你甚至可以说,读书是一个价值观。美国人几乎把读书当成了行为艺术,小孩只要拿本书坐在那儿读,家长和老师就会很高兴。
至少他不是在看电视。读书活动面临电视和电子游戏的重大挑战,每个家长都在跟孩子就“屏幕时间”讨价还价。小孩天生就喜欢电视和游戏,但可不是天生就喜欢读书。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阅读呢?因为不管你是读故事书还是读《十万个为什么》,只要你能读进去,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阅读对人的语言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哪怕别的都不算,单看语言能力这一项,阅读就是个受益终生的事。2011年有个大规模的综合研究,说阅读时间决定了一个典型幼儿园学生的12%的语言能力,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13%,对初中生的影响是19%,对高中生的影响是30%,对大学生的影响是34%。小孩读的书越多,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而且这个效应随着年级越高越明显。现在一到要发表演讲的时候,美国随便抓个人都能侃侃而谈,而中国人明明自己的专业技术很厉害,可是常常不知道该说什么。这难道不也是因为吃了从小不读书的亏吗?
中国留学生到美国上大学,往往会震惊于课程要求的巨大阅读量。现在有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孩子弹钢琴练体育,很少有人晒孩子读书,殊不知读书才是真功夫。
3.儿童的好书
假设现在有三个小孩。第一个小孩熟读各种经典,从格林童话到红楼梦,品位高雅,不是经典他不读。第二个孩子精读励志书,各种性格养成、什么专注力意志力情商无一不精。第三个孩子爱读故事书,老套的故事他觉得没意思,喜欢读情节更刺激的新故事,从童话到武侠,从恐怖到科幻什么书都读。你猜哪个孩子将来最有出息?
答案是第三个 —— 因为前两个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读书是个一辈子的功夫,“重要的书”可以长大慢慢读。对小孩来说,最关键的是在他心中埋下一个热爱书的火种!统计那些了不起的钢琴演奏家,你会发现他们的“授业恩师”都是水平极高的人物,但是他们小时候学钢琴的“启蒙老师”,则是有高有低什么水平的都有。但是这些启蒙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能让孩子爱上弹钢琴。
这个火种可太宝贵了。你想想吧,在一个充斥着电视剧、电子游戏和智能手机的时代,这孩子居然爱读书!
阅读的本质,是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身边日常接触的世界实在是太平淡了,只有读书才能接触到远方更大的天地。这个探索的过程应该是个人化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越走越远。理想的局面是孩子告诉你他想读什么书让你买,而不是你告诉孩子他应该读什么书。
如果一定要问我什么书好,我认为对儿童来说,好书有三个标准。
第一,书里要有英雄。 英雄是战胜自己的弱点,打破别人的预期,拥有非凡事迹的人。什么性格养成、什么“情商”都不如英雄故事好使。好书应该给孩子提供英雄偶像。
第二,一本书应该是一个冒险的旅程,应该带给孩子超出日常事务的见识。 今天我跟老师发生什么事,明天我跟同学有什么矛盾……家长里短的事儿有什么可说的?好书应该带孩子上天入地。
第三,图片越少,文字越多,书就越好。 用图片吸引小孩看书,就好像不会做蛋糕就知道多放糖一样 — 只有没吃过好蛋糕的人才喜欢糖多。读书享受的是从文本中获得的乐趣。除非是专门的漫画书,否则图多等于没料。
我在儿子学校看到过一个宣传栏。上面挂了一些流行的儿童小说,包括《哈利波特》《饥饿游戏》《蝇王》之类,让你猜猜其中哪些书曾经被某些国家列为禁书。把书掀起来就能看到答案,结果发现好几本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书都被禁过。这个宣传栏的最下面,一行大字自豪地写到:“我们学校绝对不禁书!”
这就是美国人民的阅读水平,以自由读书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