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听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诗意语文,只听其音,不懂其理。这个暑假有幸听得王老师6节语文示范课,可谓“酣畅淋漓”“大快朵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这几天的听课感悟。

一、诵读引人入胜

        在我们的常态课中也会有很多的诵读环节:指名读、领读、范读等等。我原以为只有散文、诗歌才可能讲出诗的意境和韵味,远没有想到王老师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也能读出意境与美感。音乐与场景的恰到好处的搭配引人入胜。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习惯于学生合作进行诵读,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读,在《好的故事》中这样读,在《爱莲说》中这样读,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这样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的心里变化和感情色彩。

二、勇敢地说“不”

          观摩课或优质课比赛中,很多老师为追求课堂效果,几乎不与学生说“不”。但是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不对就是不对,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观点。但是王老师也十分中学学生的引导,他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学生,而是耐心地给予正确引导。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缺少了这种让学生“试错”的方式,仿佛否定学生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大阻碍。但是大师的课从来都不在这些小问题上停留,即使有错否定了依然能够把问题解决。

三、紧抓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针对《好的故事》这一课例,王崧舟老师合理语用不同的样式的材料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借助材料”的“语文要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拥有了不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单元内容的侧重点也有很多的不同,并且在《好的故事》一课的结尾处,王老师巧妙的穿插了一句“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如此,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王老师讲了李大钊、鲁迅、周恩来;讲了刘胡兰、董存瑞和当代的中国英雄们。思政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学中。

四、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夕的相关回忆。那段记忆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已遥不可及,但作者却“记忆犹新”。王老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探究,对于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的体会也是恰到好处。《城南旧事》的整本书阅读,王老师划分为“整理课”。通过对故事的分步进行引导,逐步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整体性把握。

五、脉络清晰连贯

          课堂伊始,王老师通过追问:“回忆谁?谁回忆?”两个问题,列举说了两个主人公:李大钊、李星华。因为革命烈士的形象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模糊,在这一部分,王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资料,随后才出示他所搜集到的国家领导人对于李大钊烈士的评价,引导学生对于英雄有个清晰的认识。再读课题。因为是回忆性文章,所以指导学生找到回忆的年代和写作年代。通过追问“李星华清晰地记得哪一年?”“这一年的四个重要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去理解问题。此后,对于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分析。当然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所以王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和神态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常态”的表现,去体会人物形象。再读课题。在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分析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的精神和品质。并且在此后的两个两个练习中,将课后题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六、音乐渲染氛围

          不论是在上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还是下午的《城南旧事》中,王崧舟老师适时运用音乐进行烘托,尤其是上午的课程,在设置李大钊与女儿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了音乐的烘托,第二处是在拓展资料的过程中进行音乐导入。两处音乐的运用,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第二节课《城南旧事》中课堂伊始就用《送别》进行了导入,创设英子与小伙伴对话中,再次运用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

          诚然,大师的课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但是久而久之的学习,对大师课的精髓进行不断地领悟,从课堂中去发现文采,阅读中的美好和诵读中的感悟,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听王崧舟老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