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怎样看待人性——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

杜老师说,儒家是服务的人生观,庄子是快乐的人生观。庄子是放任主义,是一个人的天才的哲学。杜老师的课,不断地理清各个学派,在世界和人生的大舞台上,在不同的布景下所起的作用和用场。这样,我们读《庄子》外篇时,其实不是只讨论某一单篇,好像不是拿起一管颜料,只讨论红黑,而是将其放在五颜六色的颜料中间,来界定其光谱。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作用与功效。总之,到今天,了解治理国家、成就人生,应该要综合使用不同的招数。如此说来,我们看似在进行某一派别的讲解,其实是在不断地在比较中,主题重现。无论有多少乐器加入,灵魂性的主旋律是不会游走的。这样,无论读哪一家,我们的心都很定。既很定,又渐次丰富起来。


这一次课我的心得如下:


1.究竟该怎样看待人性?《在宥》有一次强调,对于人性应该不加管束治理。应该在宥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如果奖善罚恶,那么就无暇安其性命之情。联想前一篇的《骈拇》《马蹄》,都认为仁义礼乐是残生伤性。我认为,这是将超越层面的法则在现实层面来应用。固然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津津有味,但是却难以在现实世界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其实儒家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境界,只是清醒地认识到,人不可能不发,故而求发而皆中节的度,这其实就是礼。“礼义”恰恰是要去掉人性中的动物性,盲动性,防毗于阳阳之患。因此,儒家的现实性中其实是有超越性的。庄子所要批判的,是假礼仪之名,行钓名沽誉之实。用激烈的言语,勾勒一种类似于《儒林外史》一样的样态,以警世风。不知可否这样理解?


2.国君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庄子形态的人似乎只是修炼成神仙境界,然后天下将自化。儒家也有恭己正南面而立,也是一副无为的样子。但是这个“无为”和庄子外篇说的“无为”不同。儒家的君王,是在修齐治平之后,止于至善的以身作则的有为之“无为”,他还是要先照顾好百姓的生活的。好比制定好交通规则后,自己带头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天下各行其道。庄子外篇的无为,好像是完全不管,只顾修炼自己的道行,技艺。杜老师说,此种人其实很难成为君王,尤其在当代。自古代,像宋徽宗赵佶,最后的结局是国破身俘,很不美妙。杜老师有一个观点,颇有启发性,就是:我们可以教导一个国家的人成神仙吗?将神仙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看来非常不现实,个人可以去实践,但是不要幻想将此作为大众教育。这一点是很值得深省的。


3.《在宥》篇最后一段,即“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的那一段。杜老师在此有一段精彩论述:这些话既说出了那一个价值概念的特性,也说出了它的有限性,又说出了它的无可奈何的必要性。这就是成熟。我的理解是,这就是两个层面和一条中道,人生如果只有一个平面,就会不是太实,就是太虚,应该虚其心,但要实其行。以出事的心做入世的事,这样就既和天道,又合人道。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庄子》心得——福田心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究竟该怎样看待人性——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