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认知习惯的几点见解

前言:

坐标杭州,目前在一家平台型的公司做教育相关的工作,因为见证了这家公司大小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虽不是最早期的创业元老,但内心也常为自己在做改变行业的事情,以及创业本身而自豪。

多年前曾在上做过一些学习笔记,当时仅仅是自己的一些小思考,也没成想当成文章发出去了,收到网友的反馈较好,但后因忙于学业,事业也再没管没顾。多年后,有感于自己这些年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人生,成长的一些心得体系,希望抽空去记录些什么,同时培养持续思考的习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以自勉。

后续的文章里面,我会记录一些个人的读书心得,分享一些新的思考,希望能对成长过程中的每个人有所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和更多的读者一起交流和学习。

作为首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讨论下,关于我对成长话题中,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的几点理解,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联关系。

思维

思维是一种偏意识层面的人脑活动,也可以叫认知。它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在对待某些类事情上的态度,指导人如何思考问题,并处理问题。

思维是一切思考的起点,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一个人刚出生的前十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世界观的逐步丰富的过程。

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开始有对自我人生的认识,开始反对家庭,反对父母,所以才有了青春逆反。这个时间段,大多数人还处于中学时代,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对错和好坏,也确实容易误入歧途。青春期的尾巴,人的价值观开始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开始认识到什么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价值观的丰富进而促进人生观的进一步形成。这一过程,绝大多数人在中学时代结束前形成。

大学时代,或者说成年之后,进入顶峰。这个时间段,学校和社会更多的是重视职业教育,即方法论的学习。我们面对各类问题逐渐变多,不再只面对书本,开始处理人与人的问题,人与事的问题,问题的场景逐渐变多。在底层三观的基础上,思维也逐步有概念性的产生。在这之前思维并不是没有,只是更多的以“知识”一词被人们所谈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思维好,更多的是用“聪明”、“脑子好”来形容。

思维培养各式各样的能力。一个人能力形成,多数情况滞后于思维的形成,脑袋决定身体。比如理科生解题,如果你不懂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及使用场景,难题或者某一类题就是不会做。这里解题就是一种能力,背后体现的是逻辑思维。再比如,工作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会强调员工要有客户意识,客户思维,因为没有客户思维,搞产品的人,就无法设计出客户最满意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做销售的就无法卖出去,即不具备岗位能力。

能力的不断强化,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习惯。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实际上是这个人的自律能力比较强,因为人其实都是好吃懒做的,睡到自然醒才是最舒服的。早睡早起不是人天生的,是后天反复训练加强的。

思维同时也能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结构化的思维能够促进人知识体系的形成,其实各种思维的本身都是建立在人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在理解知识概念,到学习知识背后的规律,进而形成人的思维体系,同时继续反哺,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点的学习。

为什么要先从思维谈起?我们很容易忽略思维层面的训练,而想着如何快速提高能力,快速形成好的习惯。比如我们总想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但每次说话,都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其次,人比较容易陷入思维陷阱里面,在错误的思维方式里面努力,到最后发现总事与愿违。另外,通过上面的分析,个人认为,能力的提高,首先来源于思维的提高。思维的提高,能够让人更好的理解世界,看待人生,明辨价值。

思维有哪些分类?

在考虑问题方面,有,系统性思维和扁平化思维、长远和短视思维、自我思维和利他思维(商业里面叫客户意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单一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对待事情方面,有以结果为导向,和以过程为导向两种谋事思维。

关于不同的思维如何产生,不同思维习惯有什么差异,如何培养人的思维习惯。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和读者们交流。

思维本身无绝对上的对错之分,但应用在不同的场景就有相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差。

思维本身是客观的,不同人出身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形成的思维习惯也必然不同,所以说这是客观的。而对错是人为设定的,是主观的,对错,好坏,都是在特定场景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时代,有的人非常擅于记忆,但逻辑稍差点,有的人非常讨厌去背诵,但推导能力很强,前者更容易去学文科,后者更容易去学理科。文理科你能说谁好谁坏么?不能,持理科好于文科的观点的人,多数是觉得理工好考大学,将来工作好找工作。看见么?这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谈优劣的。

再比如,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往往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而那些处理和他人关系很差的,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与人交流过程中的不同场景。对于那些特定岗位工作的人,比如做产品的,做销售的,如果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不好产品的,卖不出去产品的,利他思维就很重要。而那些做学术研究的,研发的,往往不太需要这样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思维都是需要人特意训练出来,否则人只能有本能思维的,如趋利避害,重短期而无视长远,及时满足等,这是由人的原始欲望所产生的,称之为动物性也不为过。

不同人的思维结构,先天性会有差异,但更多的是后天习得,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环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年时的家庭环境,青年时的学校环境,和成年时的社会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人自己很难逃离出自己的环境,人总体会在好的环境里面往往越好,因为大脑接受的信息更多,思维训练更加频繁。

当你发现你在一个差的环境里面,大脑停滞不前了,思想总容易懈怠了,能做的要么是身体上换个环境,要么精神上不断告诉自己要脱离舒适区,多关注外界,多读书,多与人交流,提升思维,提高认知。

能力

能力是完成某类特定活动的一种本领。是人在面对各类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而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挫折和不顺,人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必然需要处理好人生中的种种不顺,所以需要能力。

能力是人特定思维下的产物,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有没有规划能力,其实是看是否具备长周期,系统性思维。

能力可以分成,人需要解决自我发展所需的,和解决外在问题的两种大能力

对内,有审视自我,自我提高,自我批判的能力;即一个人性格上是否刚毅,是否好学,是否敢于承认错误,我们常规说品性怎么样;

对外,有待人处事的能力,如何对待他人,宽容还是憎恨,赞美还是嫉妒。比如是否能够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如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

对待事物,理解事物内在规律,处理好事物矛盾等等。首先第一下是否能够理解事情本身,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处理的,不要处理的(决策能力)。哪些事情是短期当下不能处理的,给予时间是能够解决好的(规划能力)。碰到难题具体怎么解决,在社会特定分工下这叫专业能力,在企业内部则称之为岗位能力。

能力是以用为导向,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能力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因为只有用才有学习的必要,不用为什么要学,学了不用也会忘。但也有人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大意应该是人不要那么功利性,应该广泛的涉猎。这也没错,但是有前提的。当你的还没有人生目标,还没有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多学习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目标,兴趣就是在不断的试验和尝试中产生的。其次特定的大能力,比如决策能力,不是人一下子就能学会的,需要一些基础能力,和技能不一样。要注意区分“能力”和“技能”两者的差异。

但即使如此,我也倡导“学以致用”,有些能力,是伴随着人一生的的底层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的规划、决策能力,有些则是解决某些事情的表层能力,比如口才、演讲、写作能力。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千人千面的,所需的能力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所倡导的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多学习需要的。

那有人会说,不知道我需要什么?那其实可以反问自己我短期追求什么?现在是不是有差距,我需要做什么?欠缺哪方面能力,现在要怎么办?或者我现在遇到哪些困扰?是不是可被解决的?如何解决?当然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发现有些事情是自己能改变的,有些事情是短期较难改变的,那如何借力?给予时间行不行?

一个人能力的提升,大多数是和人动物性一面所抵抗的,我想养成自律的习惯,早起读书晨跑,但就是不如睡到自然醒舒服,坚持了一段时间放弃了,然后又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是正常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去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自律?是因为当下工作出什么问题了么?考试单词记不住,还是身体很差,问自己要改变现状么?如果说服不了自己,那也没必要做。然后再去不断和人性恶的一面斗争,寻找那个平衡点。

知识

知识是信息的集成,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和信息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有体系。不管是前人的总结,还是今人的学习再完善,知识总是不断的归纳总结,精进完善,根据时代的需求而不断的承载下去。

为什么人总觉得获得一门新的知识很难?或者说如何提高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人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思维,记忆思维和归纳思维。

记忆思维

人的记忆思维好坏,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的注意力相关,我们小的时候,语数英很多都是靠记忆,所以那个时候的成绩好坏,很多是取决于人的记诵能力,而往往记诵能力强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一些外在上安静一些的孩子,因为他们容易听爸妈话,听老师话,注意力相对来说容易被集中。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本质倒不应该全是学习能力差,更多的是注意力被其他分散了。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年龄本身的增长,带来身体机能的变化,记忆力减退,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处理的事情变多了,烦心事变多了,注意力被不断分散。

归纳思维

而人的归纳思维,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上,学习其内在的知识体系逻辑,规律,在数学上叫规律,定理,公式,进而用于知识本身的举一反三,是学习规律的能力。它不会像记忆能力一样,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或者分心,而逐渐减退,反而随着人涉世加深,不断增强。

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出现推理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是在给出一定的信息上,结合规律,演算推断另外一部分信息。推理运用到创造新事物上,就变成了人们所谓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掌握一门新的知识很难?

因为你要从一大堆的信息量上,记诵的同时,去理解信息本身的关联关系,应用场景,然后反向不断强化记忆。

读书生涯里,学生总会有疑问,这个知识点我背过了,但是就是做题不会做,联系不起来,是因为没有关联到应用场景,所以也就不存在理解知识点本身。对于理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即规律性的内容,大于纯信息的知识点,再加上知识本身的叠加属性,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懂了前面的,才会后面的。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从上面分析的情况来看,即着重提高两方面的思维能力,记诵思维和归纳思维,记诵很简单,就是重复性的看,背,如果你发现你总是记忆很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是先天性的也有可能是后天性的,人各有异,普遍后天性的情况比较多,而往往要么是内心杂念太多,或者往往是环境比较差,比如你想好好学习,但身边总有人找你打游戏,你想去健身,总有人在你面前吃炸鸡,这种你只能换个环境。在记诵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归纳,否则你知识点的记不全,怎么归纳,归纳的也是错的。

归纳就是要注重知识背后的规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推导出的,把这个过程捋顺了,往往能够举一反三,然后在各类场景下能否灵活运用,从而不断强化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记不完的,实际问题也是解决不完的,但规律往往变化的空间很小。

文末,总结一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本领;知识是客观世界中前人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人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的只是,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再不断的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全文完,作为首篇刊文,写这篇文主要是为了总结下这些年对教育方面,成长话题的所感所思,碍于篇幅限制,加上本身这类话题本身就很大,在后续的文章,我尽量从各个角度,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创作不易,如果你还看到这里,觉得有用,不妨点个赞。如果有觉得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补充的,也欢迎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对认知习惯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