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人类灭绝之后 未来世界动物图鉴》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著 高瑞雪 译

书评:虽然是假定人类灭绝后,开篇中讲解到的动植物进化中那些共性与规律却是整本书的引子。那些从鼠类不断进化的动物,保留了鼠类的特征,外形真的不讨喜。作者假设的灭世后动物与现存动物对比,异同之处才是阅读的趣味。

书摘:

第一章 进化

可以认为进化是对地球上生命的纵向研究,生态学则是横向研究。

生存环境带来的自然选择对生物种群有三种不同的影响:稳定作用、趋向性作用或是分化作用。稳定影响出现在环境条件长时期保持不变时,在这环境下,生活的动植物已经达到较好的平衡,如果出现变化则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下,动植物身上发生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它们从简洁、高效、由来已久的生存模式中脱离出来,让自身处于劣势,最终导致灭绝。而其他更为保守的个体却能生存下去。在很一段时间里都处于稳定的自然选择之下的动物,与有着相似祖先却经历了重重变化的动物比较起来,看上去要更加原始,也不那么特化。通常它们都具有一些被动生存机制特征,比如用厚皮重甲或高繁殖力来抵消捕食者带来的损失。

当新环境产生,提供一系列新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时,自然选择就表现出分化作用。进入该环境的动物物种很可能会进化出不同的形态来适应每一个生存空间,或者是生态位。在没有其他动物与之竞争的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形态最终会发展成全新的物种。

生物具有无限的可变性,而且当身处不稳定的环境中时,自身有变化的倾向。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后代没有生育能力的交配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并没有被成功地传递下去,这种交配必须要避免。

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世界中的战斗都是以模拟战争、进攻表演的方式进行的,对参与的个体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只决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获胜的动物就达到了目的,得到或是维护了有争议的资源,而且免于受伤。失败者也有好处,它逃脱了严重受伤的命运,还保留了竞争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源的能力,那时它可能就是胜利者了。

自然选择为最适宜在某种环境中生存的形态定下了严格的标准,导致许多不同的动物具有相似的外表特征。从同一祖先进化来的动物沿着近似的进化路线分别独立进化,叫作平行进化(例如有共同蹄类祖先的马和南美原马型兽)。而祖先不同,进化路线也不同,最后却产生了相同的形态,叫作趋同进化(例如鲨鱼、鱼龙与海豚)。

纬度对于动物体型和外表具有两种相反的影响。其中之一是伯格曼法则:在相近的物种中,栖息地越靠近两极的动物体型越大。另一个是艾伦法则,同样是在相近物种中,极地附近的动物四肢较小。这两条规律都是因为要保存热量,前者是为了保持体温,后者是为了减少冻伤。

拟态伪装是另一种模仿现象。某种生物,通常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呈现出另外一种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命体——比如鸟粪的外形。拟态有两种重要类型。一种是缪勒拟态,一引起危险的或是不好吃的物种进化出相同的颜色或纹饰,共同承担被捕食的风险。这种拟态的动物通常色彩鲜艳,在背景环境中非常突出,对敌人起到警示作用。第二种类型叫做贝氏拟态,完全无害的动物模仿不能吃或者危险物种的外观,颜色,利用它们的警戒色来躲避捕食。还有其他类型的模仿,比如捕食者模仿猎物以便接近猎物。昆虫,尤其是翅膀上有着醒目花纹的蝴蝶,是模仿的大师。除此之外,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模仿能力也不容小觑。

进化一向被认为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慢慢积累一点一滴的变化。但有证据表明,进化常常是突然跳跃式地发生的,新物种形成得非常迅速,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

动物的最大利用率约为百分之十。百分之十这个比例存在于食物链的每一环之间。这就意味着在任何环境中一百只食草动物只能供给十只食肉动物的生存需求,而这十只食肉动物又仅可以支撑一只更上一层的食肉动物。这些数字经过了简化,而且指的是大小相同的动物——重要的是动物的体重而非个体数量。百分之十的比例适用于复杂食物链中的每一环,也是食物金字塔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有机物分子具备了自我复制这种独特的性质,它就成了地球上第一个可以被描述为“活着”的存在。为了繁殖,它需要拆分像多糖这样的复杂有机物,并用拆分出来的成分制造自身的镜像体。任何有利于这一过程的特性都会增加它生存下去的概率,于是这个特性就能在复制过程中长久保留。任何阻碍有机物分子复制自身的特性都会导致其灭绝消失。进化开始了。

第二章 生命的历史

第三章 人类之后的生命

第四章 温带林地和草原

第五章 针叶林

第六章 苔原和极地

第七章 沙漠:干旱地带

第八章 热带草原

第九章 热带森林

第十章 岛屿和孤岛大陆

第十一章 未来

附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04《人类灭绝之后 未来世界动物图鉴》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著 高瑞雪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