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七章–虚拟机类加载机制,总结与理解。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88yfGbfB-1606286633503)(E:\BaiduNetdiskDownload\0000-java复习\笔记\截图\类加载2-类的声明周期.png)]
关于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始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加载”,《Java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进行强制约束,这点可以交给虚拟机的具体实现来自由把握。
但是对于初始化阶段,《Java虚拟机规范》则是严格规定了有且只有六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而加载、验证、准备自然需要在此之前开始):
对于以上六种会触发类型进行初始化的场景,《Java虚拟机规范》中使用了一个非常强烈的限定语——“有且只有”,这六种场景中的行为称为对一个类型进行主动引用。 与此相对的就是被动引用,即除了上述6种情况之外,所有引用类型的方式都不会触发初始化,称为被动引用。下面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何为被动引用。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一:
*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不会导致子类初始化
**/
public class Super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uperClass init!");
}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
public class SubClass extends Super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ubClass init!");
}
}
/**
* 非主动使用类字段演示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Class.value);
}
}
/*
上述代码运行之后,只会输出“SuperClass init!”,而不会输出“SubClass init!”。对于静态字段,
只有直接定义这个字段的类才会被初始化,因此通过其子类来引用父类中定义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至于是否要触发子类的加载和验证阶段,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所以这点取决于虚拟机的具体实现。对于HotSpot虚拟机来说,可通过-XX:+TraceClassLoading参数观察到此操作是会导致子类加载的。
*/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二:
* 通过数组定义来引用类,不会触发此类的初始化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perClass[] sca = new SuperClass[10];
}
}
/*
这段代码复用了演示一中的SuperClass,运行之后发现没有输出“SuperClassinit!”,说明并没有触发类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的初始化阶段。但是这段代码里面触发了另一个名为“[L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的类的初始化阶段,对于用户代码来说,这并不是
一个合法的类型名称,它是一个由虚拟机自动生成的、直接继承于java.lang.Object的子类,创建动作由
字节码指令newarray触发。
这个类代表了一个元素类型为org.fenixsoft.classloading.SuperClass的一维数组,数组中应有的属性和方法(用户可直接使用的只有被修饰为public的length属性和clone()方法)都实现在这个类里。Java语言中对数组的访问要比C/C++相对安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类包装了数组元素的访问 [1] ,而C/C++中则是直接翻译为对数组指针的移动。在Java语言里,当检查到发生数组越界时会抛出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异常,避免了直接造成非法内存访问。
*/
package org.fenixsoft.classloading;
/**
* 被动使用类字段演示三:
* 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没有直接引用到定义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常量的
类的初始化
**/
public class Const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onstClass init!");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HELLOWORLD = "hello world";
}
/**
* 非主动使用类字段演示
**/
public class Not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ConstClass.HELLOWORLD);
}
}
/*
上述代码运行之后,也没有输出“ConstClass init!”,这是因为虽然在Java源码中确实引用了
ConstClass类的常量HELLOWORLD,但其实在编译阶段通过常量传播优化,已经将此常量的值“hello
world”直接存储在NotInitialization类的常量池中,以后NotInitialization对常量
ConstClass.HELLOWORLD的引用,实际都被转化为NotInitialization类对自身常量池的引用了。也就是说,实际上NotInitialization的Class文件之中并没有ConstClass类的符号引用入口,这两个类在编译成Class文件后就已不存在任何联系了。
*/
本部分详细了解Java虚拟机中类加载的全过程,即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这五个阶段所执行的具体动作。
“加载”(Loading)阶段是整个“类加载(Class Loading)”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区分一下这两个名词。在加载阶段,java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Java虚拟机规范》对这三点要求其实并不是特别具体,留给虚拟机实现与Java应用的灵活度都是相当大的。例如第一点:“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这条规则,它并没有指明二进制字节流必须得从某个Class文件中获取,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指明要从哪里获取、如何获取。仅仅这一点空隙,Java虚拟机的使用者们就可以在加载阶段搭构建出一个相当开放广阔的舞台,Java发展历程中,充满创造力的开发人员则在这个舞台上玩出了各种花样,许多举足轻重的Java技术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例如:
相对于类加载过程的其他阶段,非数组类型的加载阶段(准确地说,是加载阶段中获取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动作)是开发人员可控性最强的阶段。加载阶段既可以使用Java虚拟机里内置的引导类加载器来完成,也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去完成,开发人员通过定义自己的类加载器去控制字节流的获取方式(重写一个类加载器的findClass()或loadClass()方法),实现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赋予应用程序获取运行代码的动态性。
对于数组类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数组类本身不通过类加载器创建,它是由Java虚拟机直接在内存中动态构造出来的。但数组类与类加载器仍然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数组类的元素类型(ElementType,指的是数组去掉所有维度的类型)最终还是要靠类加载器来完成加载,一个数组类(下面简称为C)创建过程遵循以下规则:(后面规则看不懂了,等以后看懂再写。)
加载阶段结束后,java虚拟机外部的二进制字节流就按照虚拟机所设定的格式存储在方法区中了,方法区中的数据存储格式完全由虚拟机自己自行定义,《Java虚拟机规范》未规定此区域的具体数据结构。类型数据妥善安置在方法区之后,会在Java堆内存中实例化一个java.lang.Class类的对象,这个对象将作为程序访问方法区中的类型数据的外部接口。
加载阶段与连接阶段的部分动作(如一部分字节码文件格式验证动作)是交叉进行的,加载阶段尚未完成,连接阶段可能已经开始,但这些夹在加载阶段之中进行的动作,仍然属于连接阶段的一部分,这两个阶段的开始时间仍然保持着固定的先后顺序。(连接包括验证,准备,解析)
验证是连接阶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Java虚拟机规范》的全部约束要求,保证这些信息被当作代码运行后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Java语言本身是相对安全的编程语言(起码对于C/C++来说是相对安全的),使用纯粹的Java代码无法做到诸如访问数组边界以外的数据、将一个对象转型为它并未实现的类型、跳转到不存在的代码行之类的事情,如果尝试这样去做了,编译器会毫不留情地抛出异常、拒绝编译。但前面也曾说过,Class文件并不一定只能由Java源码编译而来,它可以使用包括靠键盘0和1直接在二进制编辑器中敲出Class文件在内的任何途径产生。上述Java代码无法做到的事情在字节码层面上都是可以实现的,至少语义上是可以表达出来的。Java虚拟机如果不检查输入的字节流,对其完全信任的话,很可能会因为载入了有错误或有恶意企图的字节码流而导致整个系统受攻击甚至崩溃,所以验证字节码是Java虚拟机保护自身的一项必要措施。
验证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否严谨,直接决定了Java虚拟机是否能承受恶意代码的攻击,从代码量和耗费的执行性能的角度上讲,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在虚拟机的类加载过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整体上看,验证阶段大致上要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的检验动作: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第一节阶段就是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Class文件格式的规范,并且能被当前版本的虚拟机处理。这一阶
段可能包括下面这些验证点:
实际上第一阶段的验证点还远不止这些,上面所列的只是从HotSpot虚拟机源码 中摘抄的一小部分内容,该验证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入的字节流能正确地解析并存储于方法区之内,格式上符合描述一个Java类型信息的要求。 这阶段的验证是基于二进制字节流进行的,只有通过了这个阶段的验证之后,这段字节流才被允许进入Java虚拟机内存的方法区中进行存储,所以后面的三个验证阶段全部是基于方法区的存储结构上进行的,不会再直接读取、操作字节流了。(在类加载过程中的“加载“阶段,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还有提到在加载阶段完成后,java虚拟机外部的二进制字节流就按照虚拟机所设定的格式存储在方法区中了,再结合这一部分,说明加载阶段完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文件格式验证)
第二阶段是对字节码描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以保证其描述的信息符合《Java语言规范》的要求, 这个阶段可能包括的验证点如下: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类的元数据信息进行语义校验,保证不存在与《Java语言规范》定义相悖的元数据信息。
第三阶段是整个验证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流分析和控制流分析,确定程序语义是合法的、符合逻辑的。在第二阶段对元数据信息中的数据类型校验完毕以后,这阶段就要对类的方法体(Class文件中的Code属性)进行校验分析,保证被校验类的方法在运行时不会做出危害虚拟机安全的行为,例如:
如果一个类型中有方法体的字节码没有通过字节码验证,那它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如果一个方法体通过了字节码验证,也仍然不能保证它一定就是安全的。 即使字节码验证阶段中进行了再大量、再严密的检查,也依然不能保证这一点。…(省略)
最后一个阶段的校验行为发生在虚拟机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 的时候,这个转化动作将在连接的第三阶段——解析阶段中发生。 符号引用验证可以看作是对类自身以外(常量池中的各种符号引用)的各类信息进行匹配性校验,通俗来说就是,该类是否缺少或者被禁止访问它依赖的某些外部类、方法、字段等资源。本阶段通常需要校验下列内容:(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是什么?)
符号引用验证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解析行为能正常执行,如果无法通过符号引用验证,Java虚拟机将会抛出一个java.lang.IncompatibleClassChangeError的子类异常,典型的如:java.lang.IllegalAccessError、java.lang.NoSuchFieldError、java.lang.NoSuchMethodError等。
验证阶段对于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却不是必须要执行的阶段,因为
验证阶段只有通过或者不通过的差别,只要通过了验证,其后就对程序运行期没有任何影响了。如果
程序运行的全部代码(包括自己编写的、第三方包中的、从外部加载的、动态生成的等所有代码)都
已经被反复使用和验证过,在生产环境的实施阶段就可以考虑使用-Xverify:none参数来关闭大部分的
类验证措施,以缩短虚拟机类加载的时间。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中定义的变量(即静态变量,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从概念上讲,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应当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到方法区本身是一个逻辑上的区域在JDK 7及之前,HotSpot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时,实现是完全符合这种逻辑概念的;而在JDK 8及之后,类变量则会随着Class对象一起存放在Java堆中,这时候“类变量在方法区”就完全是一种对逻辑概念的表述了,关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已在4.3.1节介绍并且验证过。
关于准备阶段,还有两个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笔者需要着重强调,首先是这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Java堆中。其次是这里所说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的零值,假设一个类变量的定义为: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那变量value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0而不是123,因为这时尚未开始执行任何Java方法,而把value赋值为123的putstatic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 clinit>()方法之中,所以把value赋值为123的动作要到类的初始化阶段才会被执行。 下表列出了Java中所有基本数据类型的零值。
数据类型 | 零值 | 数据类型 | 零值 |
---|---|---|---|
int | 0 | boolean | false |
long | 0L | float | 0.0f |
short | (short)0 | double | 0.0d |
char | ‘\u0000’ | reference | null |
byte | (byte)0 |
上面提到在“通常情况”下初始值是零值,那言外之意是相对的会有某些“特殊情况”:如果类字段的字段属性表中存在ConstantValue(常数值)属性,那在准备阶段变量值就会被初始化为ConstantValue属性所指定的初始值,假设上面类变量value的定义修改为: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 = 123;
编译时Javac将会为value生成ConstantValue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就会根据Con-stantValue的设置将value赋值为123。
解析阶段是Java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符号引用在第6章讲解Class
文件格式的时候已经出现过多次,在Class文件中它以CONSTANT_Class_info、CONSTANT_Fieldref_info、CONSTANT_Methodref_info等类型的常量出现,那解析阶段中所说的直接引用与符号引用又有什么关联呢?
《Java虚拟机规范》之中并未规定解析阶段发生的具体时间,只要求了在执行ane-warray、checkcast、getfield、getstatic、instanceof、invokedynamic、invokeinterface、invoke-special、invokestatic、invokevirtual、ldc、ldc_w、ldc2_w、multianewarray、new、putfield和putstatic这17个用于操作符号引用的字节码指令之前,先对它们所使用的符号引用进行解析。所以虚拟机实现可以根据需要来自行判断,到底是在类被加载器加载时就对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进行解析,还是等到一个符号引用将要被使用前才去解析它。
类似地,对方法或者字段的访问,也会在解析阶段中对它们的可访问性(public、protected、private、< package>)进行检查,至于其中的约束规则已经是Java语言的基本常识,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后面看不懂了,以后再写)不过解析包括:类或接口的解析、字段解析、方法解析、接口方法解析
类的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前介绍的几个类加载的动作里,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的方式局部参与外,其余动作都完全由Java虚拟机来主导控制。直到初始化阶段,Java虚拟机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编写的Java程序代码,将主导权移交给应用程序。
进行准备阶段时,变量已经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零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会根据程序员通过程序编码制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种更直接的形式来表达:初始化阶段就是执行类构造器< clinit>()方法的过程。 < clinit>()并不是程序员在Java代码中直接编写的方法,它是Javac编译器的自动生成物,但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个方法具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 clinit>()方法执行过程中各种可能会影响程序运行行为的细节,这部分比起其他类加载过程更贴近于普通的程序开发人员的实际工作。
//非法前向引用变量
public calss Test{
static{
i = 0; //给变量赋值是可以正常编译通过的
System.out.println(i);//这句编译器会提示“非法向前引用”
}
static int i = 1;
}
< clinit>()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即在虚拟机视角中的实例构造器< init>()方法)不同,它不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构造器,Java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 clinit>()方法执行前,父类的< clinit>()方法已经执行完毕。 因此在Java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 clinit>()方法的类型肯定是java.lang.Object。
由于父类的< clinit>()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优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如以下代码清单中,字段B的值将会是2而不是1。
static class Parent {
public static int A = 1;
static {
A = 2;
}
}
static class Sub extends Parent {
public static int B = 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B);
}
< clinit>()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 clinit>()方法。
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 clinit>()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 clinit>()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 clinit>()方法,因为只有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被使用时,父接口才会被初始化。此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 clinit>()方法。
Java虚拟机必须保证一个类的< clinit>()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其中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 clinit>()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完毕< clinit>()方法。如果在一个类的< clinit>()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那就可能造成多个进程阻塞,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阻塞往往是很隐蔽的。以下代码清单演示了这种场景。
static class DeadLoopClass {
static {
//如果不加上这个if语句,编译器将提示“Initializer does not complete normally”并拒绝编译
if (tru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init DeadLoopClass");
while (true) {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script =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start");
DeadLoopClass dlc = new DeadLoopClass();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 + " run over");
}
};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script);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script);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运行结果如下,一条线程在死循环以模拟长时间操作,另外一条线程在阻塞等待:
Thread[Thread-0,5,main]start
Thread[Thread-1,5,main]start
Thread[Thread-0,5,main]init DeadLoopClass
*/
需要注意,其他线程虽然会被阻塞,但如果执行<clinit>()方法的那条线程退出<clinit>()方法后,其他线程唤醒后则不会再次进入<clinit>()方法。同一个类加载器下,一个类型只会被初始化一次。
Java虚拟机设计团队有意把 “类加载” 阶段中 “加载“ 阶段中第一件事:“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描述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这个动作放到Java虚拟机外部去实现,以便让应用程序自己决定如何去获取所需的类。实现这个动作的代码被称为“类加载器”(Class Loader)。
类加载器可以说是Java语言的一项创新,它是早期Java语言能够快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类加载器最初是为了满足Java Applet的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在今天用在浏览器上的Java Applet技术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但类加载器却在类层次划分、OSGi、程序热部署、代码加密等领域大放异彩,成为Java技术体系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可谓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类加载器虽然只用于实现类的加载动作,但它在Java程序中起到的作用却远超类加载阶段。对于任意一个类,都必须由加载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起共同确立其在Java虚拟机中的唯一性,每一个类加载器,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类名称空间。这句话可以表达得更通俗一些:比较两个类是否“相等”,只有在这两个类是由同一个类加载器加载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即使这两个类来源于同一个Class文件,被同一个Java虚拟机加载,只要加载它们的类加载器不同,那这两个类就必定不相等。
这里所指的“相等”,包括代表类的Class对象的equals()方法、isAssignableFrom()方法、isInstance()方法的返回结果,也包括了使用instanceof关键字做对象所属关系判定等各种情况。如果没有注意到类加载器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具有迷惑性的结果,以下代码清单中演示了不同的类加载器对instanceof关键字运算的结果的影响。
package com.wlw.chapter14_jv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
* * 类加载器与instanceof关键字演示(这是自己写的,与原书只有路径不同)
*/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ClassLoader myLoader = new ClassLoader() {
@Override
public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try {
String fileName = name.substring(name.lastIndexOf(".") + 1)+".class";
InputStream is = getClass().getResourceAsStream(fileName);
if(is == null){
return super.loadClass(name);
}
byte[] b = new byte[is.available()];
is.read(b);
return defineClass(name,b,0,b.length);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ClassNotFoundException(name);
}
}
};
Object obj = myLoader.loadClass("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new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obj.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obj instanceof 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
}
}
/*
运行结果:
class 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
false
*/
上述代码清单中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类加载器,尽管它极为简陋,但是对于演示来说已经足够。它可以加载与自己在同一路径下的Class文件,我们使用这个自己定义的类加载器去加载本类,也就是一个名为”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的类,并实例化了这个类的对象。
两行输出结果中,从第一行可以看到这个对象确实是类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实例化出来的,但在第二行的输出中却发现这个对象与类com.wlw.chapter14_jvm.ClassLoaderTest做所属类型检查的时候返回了false。这是因为Java虚拟机中同时存在了两个ClassLoaderTest类,一个是由虚拟机的应用程序类加载器所加载的,另外一个是由我们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加载的,虽然它们都来自同一个Class文件,但在Java虚拟机中仍然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类,做对象所属类型检查时的结果自然为false。
我们先看一下类加载器分为以下几类(有等级,从高到底):
启动类(根)加载器 (c++编写)(Bootstrap classLoader):主要负责加载核心的类库(java.lang.*等),构造ExtClassLoader和APPClassLoader。
扩展类加载器(ExtClassLoader):主要负责加载jre/lib/ext目录下的一些扩展的jar。
应用程序(系统类)加载器(AppClassLoader):主要负责加载应用程序的主函数类
以下是书中的内容:
站在Java虚拟机的角度来看,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加载器:一种是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ClassLoader),这个类加载器使用C++语言实现,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另外一种就是其他所有的类加载器,这些类加载器都由Java语言实现,独立存在于虚拟机外部,并且全都继承自抽象类java.lang.ClassLoader。
站在Java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类加载器就应当划分得更细致一些。自JDK 1.2以来,Java一直保持着三层类加载器、双亲委派的类加载架构,尽管这套架构在Java模块化系统出现后有了一些调整变动,但依然未改变其主体结构,我们将在7.5节中专门讨论模块化系统下的类加载器。
本节内容将针对JDK 8及之前版本的Java来介绍什么是三层类加载器,以及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对于这个时期的Java应用,绝大多数Java程序都会使用到以下3个系统提供的类加载器来进行加载。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 Loader):前面已经介绍过,这个类加载器负责加载存放在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 Loader):**这个类加载器是在类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中以Java代码的形式实现的。它负责加载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 Loader):这个类加载器由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来实现。由于应用程序类加载器是ClassLoader类中的getSystem-ClassLoader()方法的返回值,所以有些场合中也称它为“系统类加载器”。它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所有的类库,开发者同样可以直接在代码中使用这个类加载器。如果应用程序中没有自定义过自己的类加载器,一般情况下这个就是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JDK 9之前的Java应用都是由这以上三种类加载器互相配合来完成加载的,如果用户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加入自定义的类加载器来进行拓展,典型的如增加除了磁盘位置之外的Class文件来源,或者通过类加载器实现类的隔离、重载等功能。这些类加载器之间的协作关系“通常”会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展示的各种类加载器之间的层次关系被称为类加载器的“双亲委派模型(Parents DelegationModel)”。双亲委派模型要求除了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外,其余的类加载器都应有自己的父类加载器。不过这里类加载器之间的父子关系一般不是以继承(Inheritance)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是通常使用组合(Composition)关系来复用父加载器的代码。
双亲委派模型的工作过程是: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最终都应该传送到最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完成加载。
使用双亲委派模型来组织类加载器之间的关系,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Java中的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例如类java.lang.Object,它存放在rt.jar之中,无论哪一个类加载器要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派给处于模型最顶端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因此Object类在程序的各种类加载器环境中都能够保证是同一个类。反之,如果没有使用双亲委派模型,都由各个类加载器自行去加载的话,如果用户自己也编写了一个名为java.lang.Object的类,并放在程序的ClassPath中,那系统中就会出现多个不同的Object类,Java类型体系中最基础的行为也就无从保证,应用程序将会变得一片混乱。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去写一个与rt.jar类库中已有类重名的Java类,将会发现它可以正常编译,但永远无法被加载运行
双亲委派模型对于保证Java程序的稳定运作极为重要,但它的实现却异常简单,用以实现双亲委派的代码只有短短十余行,全部集中在java.lang.ClassLoader的loadClass()方法之中,如以下代码清单所示。
protected synchroniz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首先,检查请求的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过了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if (c == null) {
try {
if (parent != null) {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 {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如果父类加载器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
// 说明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请求
}
if (c == null) {
// 在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时
// 再调用本身的findClass方法来进行类加载
c = findClass(name);
}
}
if (resolve) {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这段代码的逻辑清晰易懂:先检查请求加载的类型是否已经被加载过,若没有则调用父加载器的loadClass()方法,若父加载器为空则默认使用启动类加载器作为父加载器。假如父类加载器加载失败,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异常的话,才调用自己的findClass()方法尝试进行加载。
书中的内容,还看不太懂,此处就不写了。来简单模拟一下双亲委派机制的作用:
.class
文件不能被篡改。通过委托方式,不会去篡改核心.class
,即使篡改也不会去加载,即使加载也不会是同一个.class
对象了。这样保证了Class
执行安全。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有人想替换系统级别的类:String.java。篡改它的实现,但是在这种机制下这些系统的类已经被Bootstrap classLoader加载过了,所以并不会再去加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危险代码的植入。(看代码)package java.lang;
public class String {
//双亲委派机制:为了保证安全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 = new String();
System.out.println(s.toString());
}
/*
1.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的请求
2.将这个请求向上委托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一直向上委托,直到启动类加载器
3.启动加载器检查是否能够加载当前这个类,能加载就结束, 使用当前的加载器,否则, 抛出异常,通知子加载器进行加载
4.重复步骤3
如此处,就是我们自己写的一个java.lang.String , 而在Bootstrap classLoader已经加载了这个类(rt.jar包中有这个类,)所以我们自己写的这个类就不会被加载,运行报ClassNotFoundException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