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里的固定搭配有很多,
比如:学习知识、朗读诗歌、认真工作
再比如:积累常识。
我们常常把积累常识挂在嘴边,可以和我一起来回忆看看,
比如我们去植物园,看到一个长相怪异的草本物种,萌生了好奇心,
看了一下这种植物边上挂着的牌子,
顿悟,噢~ 是它啊,涨姿势了(ps:积累了一个小常识噢)
再比如我们走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些不认识的字:瞾、劼、旻等等,
会不会有想拿起手机百度一下的冲动?
查完了,知道了,嗯,涨姿势了(ps:积累了一个小常识噢)
是啊,当下我们都出于好奇等原因去认识了一个新鲜的知识,
我们把这种认识,定义为积累,一种在生活中时刻能够做到的行为。
然而,这种所谓的积累,不过只是收集而已。
这种收集,永远不会因为收集得多,从而由量变达到质变,
这种收集,只能够让你再一段时间后,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失忆症。
真正的积累,是收集了,吸收了,沉淀了,融为一体了。
当你想要使用你积累的常识的时候,
能够很快的通过大脑的运作,调出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回忆,
然后,自信的表达出自己的所知所想,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这个,才是积累。
那么,究竟怎样积累常识,才不会沦落为收集呢?
(敲黑板!)
首先,你可以选择一些工具,来处理自己平时遇到的,收集的东西,
比如此刻我在使用的有道笔记本,或者印象笔记,
再或者手机里自带的备忘录或者记事本等等。
之后,可以每周选一天(比如星期日)只看收集的东西,而不再收集新的东西,要知道只收集不看是积累知识的大忌,因为知识永远比你收藏的多,你24小时收集,也一生都收集不完。而且最终形成了资料收集狂症,(硬盘里面有几百G资料,却从来没有看过),白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所以,如果你能把你现在收集的资料巩固消耗,就能有很大的,不错的进步了。
可以的话,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的脉络,像记笔记一样的记录知识,最终也是记录狂,记下的东西不一定看。一般的记录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脉络,也就是没有逻辑,读起来和读书一样,读了后面可能又忘了前面。所以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的脉络很重要,可以很快看到自己的整理知识的大局和线索,以及节点之间的关系明显,快速从一个节点推导到它的下节点和上节点,以及各种知识的相互关系。之所以用思维导图,是因为相对来说,思维导图画法自由、分类自由。
再来就是每天关注新闻,什么新闻都可以,社会性新闻、政治性新闻、娱乐新闻,甚至花边新闻都可以,当你专注一个东西的时候,趁着当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去挖掘目前信息中,你可能挖掘到的常识。
这一方面,也是公考常识网专注于做的内容,通过一切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让你逐渐的对你积累的常识产生记忆。
比如,通过谢娜获得吉尼斯纪录,来了解一下吉尼斯纪录的由来;比如通过亚马逊ceo暗讽了川普先生,延伸到什么是普利策奖,这也是我们需要逐渐掌握的发散思维以及积累常识的方法。
以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