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空档,天气炎热,多了许多独处的时光,难免不胡思乱想。
[1]
和大学室友的分别,不过一个月多些,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们的状态越来越好,不由心里也是开心,可转头又略微觉得,毕业典礼像是一道无情的分界线,在那之后,各自转身奔向新的方向,如同雷达图一般,各自占据一个方位,不知道还会不会存在交点。
好像最近还比较流行点赞文化的研究,朋友圈、微博不乏教授如何运用点赞维系人际关系的鸡汤文,看了两篇,结合了现实朋友圈点赞环境观察了两天。
对于大学同学而言,没毕业之前若是有人在朋友圈秀大餐,秀恩爱,秀活动,那时候的朋友圈生存法则好像就是“熟人点赞”,好生害怕错过某些八卦讯息。
毕业不过一月有余,依旧例行给朋友圈的各种大学同学点赞,当然,自己的原则一直是“熟人原则”,以前都会收到许多相同好友的点赞提醒,可现在却收到的此类提醒很少了。
也许,这些朋友圈仍然有很多人点赞,新的同事,新的合作伙伴,新的客户……只是我并不在相同好友之中罢了。
[2]
大学有一好友人特别好,就有一特点,给自己树立的形象总是“悲惨,可怜,需要呵护和关爱”,被桌子磕破了手会对着桌子吼“我都这么可怜了,你还要欺负我。”
朋友圈,QQ空间的言论有时也充斥着“又生病了”、“独自北漂了”的求同情,也有“就算自己一个人也会好好吃饭”、“自己终于会做一饭菜”之类的自我鸡汤。
以前,这类的朋友圈里,大学同学评论“抱抱”、“加油”的也不在少数。前几天,有一条朋友圈的大致内容是:感冒发烧,自己不知道怎么办,胡乱吞下药,还好没事,自己真是不会照顾好自己……
好奇是不是此条朋友圈屏蔽了大学同学,问了一位相同好友是否看见,她说“看见了,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一是此类负面信息看见了次数有点多了,二是近期没有联系,特意问候又太过尴尬。”
可能,大多数的大学同学都是这种心态吧,她们也并不是不懂得关心他人,只不过关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罢了。
[3]
大三时期就听老师说过,大四这一年我们的变化和成长都会非常大。
毕业答辩前,见了几乎全部的同学,发现确实如此。保研,考研,出国,求职,考公务员,每个人都或许迷茫又或许坚定地挪着自己的步伐,每个人给我的感觉都不太一样了,谈不上好更说不上坏,只是知道很多人距离我越来越远了。
毕业前,和其他学院的好友聊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她给我的感觉没有变,她却反过来问我“是我这一年内没有成长吗”?
大四这一年,她经历了保研考研实习,最后选择了中传,这条道路走的何其艰难,我又不是不知,她又怎么会没有成长。只不过,这期间,我们从未停止过交流罢了。
[4]
前几日和高中闺蜜聚会时,谈及一位男同学。她们说觉得这位男同学一直寡言少语,我一边啃着鸡腿一边反驳道:“谁说的,他话不少呀”。“那是他跟你关系好。”
后来的某一天,和该名男同学在QQ上交谈,他却只给我“嗯,对,哦哦”这样的字眼。
我不禁猜想,是他以前不这样,现在变了呢?还是以前他只是对我这个朋友多了一点耐心,现在不过是对我的耐心也被时光耗尽了罢了。
[5]
有学者说,敢于抛弃旧物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这里的“旧物”当然还包括“旧人”。还有所谓的“社会自然划分的阶层论”、“社会自然划分的圈子论”,都在教育着人们要向前看,努力向上跻身进入更高更大的圈子,当然,前提是你得进步的够快,进步的足够优秀。
滴滴CEO程维在演讲中说,滴滴最大的优势是进化力。诚然,在现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拥抱变化”已经被很多企业写入其企业文化的信条之中。
很多言情小说和泡沫剧中都会出现的经典台词:你变了,你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你了!
每次读到,都不忍不住偷笑,在女主说男主变了的时候,她又何尝没有变了。
在这个时代,有谁知道,谁变了,谁又没变呢?